古代历史成语故事
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
1、坚贞不屈
【解释】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相近词】威武不屈、坚强不屈。
【相反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
【成语故事】明朝末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派明朝降将李遇春去扬州劝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骂而回。豫亲王多次用书信劝降,也被史可法回书痛骂。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俘虏,他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2、老泪纵横
【解释】纵横:交错。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相近词】满面泪痕、泪如雨下。
【反义词】笑逐颜开、眉开眼笑。
【成语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肃宗的许可回家探亲,在回家途中亲眼看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种种惨境。邻居问他战争何时才能结束,并诉说家乡的苦难:地没有耕种,孩子们被逼去打仗……说到伤心处,乡亲们老泪纵横,杜甫只好仰天长叹。
3、近水楼台
【解释】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相近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义词】隔岸观火。
【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4、鸡鸣狗盗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相近词】旁门左道。
【反义词】正人君子。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死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
5、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相近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
【相反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6、盲人摸象
【解释】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相近词】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相反词】洞察一切、仰视观察。
【成语故事】古代佛经里讲到有几个盲人去摸大象,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棍子,一个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像扇子,一个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像绳子。因为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看到大象的整体形象。
7、名落孙山
【解释】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近义词】一败涂地。
【相反词】名列前茅。
【成语故事】宋朝苏州滑稽才子孙山与朋友去苏州参加乡试。考完以后,孙山考中但是最后一名。朋友没考中留在省城。孙山回到乡里接受乡亲的祝贺。朋友的父亲来打听儿子的情况,他作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来回答朋友的父亲。
8、孟母三迁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相近词】三迁之教。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9、励精图治
【解释】图:谋求,设法。厉:奋勉。治:治理。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亦作“励精图治”、“厉精求治”、“厉精为治”。
【相近词】雄才大略。
【相反词】丧权辱国、祸国殃民。
【成语故事】公元前68年,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刘询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假借太后命令欲杀魏相,汉宣帝先发制人将霍氏满门抄斩,从此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
10、两袖清风
【解释】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相近词】洁身自好、一贫如洗、廉洁奉公。
【反义词】贪得无厌、贪赃枉法。
【成语故事】明朝监察御史于谦为官十分清廉,从不收受老百姓的财物,而当时的官场十分腐化。于谦在任巡抚期间回京什么也没有带,特带《入京》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11、空前绝后
【解释】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相近词】绝无仅有、亘古未有、史无前例。
【相反词】比比皆是。
【成语故事】晋朝大画家顾恺之所画人物神态逼真,形象生动。南朝梁代画家张僧繇善于画山水人物,传说他画龙点睛。唐朝画家吴道子集绘画与书法于一身,让人叫绝。后人说顾恺之的成就超越前人,张僧繇的成就后人莫及,吴道子则是空前绝后。
12、曲高和寡
【解释】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近义词】阳春白雪。
【反义词】下里巴人。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13、含沙射影
【解释】传说一种叫蜮的动物,在水中含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相近词】含血喷人、指桑骂槐、恶语中伤。
【相反词】光明正大、直截了当。
【成语故事】古代传说水中怪物蜮,形状像鳖,只有三条腿,嘴里有一条像弓的横肉,看到岸上或水上人或人影经过时就喷射沙子,被喷之人就会生病,非常痛苦,严重的直到死亡。由于它很坏,人们一旦见了一般都是想办法避开。
14、画蛇添足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馀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相近词】徒劳无功、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反义词】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成语故事】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15、祸起萧墙
【解释】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
【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近的颛臾国。季康子的谋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孔子说:“治理一国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16、害群之马
【解释】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相近词】城狐社鼠、残渣余孽。
【相反词】仁人志士、谦谦君子。
【成语故事】传说黄帝轩辕氏去且茨山找神仙大隗讨教治理天下的良方,在半途中遇到一个牧马的孩子,黄帝向他问路,孩子告诉大隗的住处。黄帝问孩子如何治理天下,孩子说:“治理天下就和放马一样,只要那去其害马就可以了。”黄帝顿悟其中道理。
17、如雷贯耳
【解释】贯:贯穿,进入。响亮得象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相近词】名满天下、闻名遐尔、如雷灌耳。
【反义词】无名小卒。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董卓利用实力把持朝政,图谋篡位,司徒王允和养女貂禅商定要利用吕布杀了董卓。王允先把貂禅许给吕布,然后献给董卓,吕布见貂禅被董卓霸占,心里十分气愤与无奈,貂禅表示吕布名声如雷贯耳,愿意跟他共度一生。
18、集思广益
【解释】指集中众人智能,广泛进行议论。
【近义词】群策群力、广开言路。
【反义词】一意孤行、独断专行。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蜀国的大小政事都由丞相诸葛亮处理。诸葛亮在朝野的威望很高,但他并不居功自傲,经常注意听取部下的意见。有部下反对他这样做,他认为这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有益的建议。
19、落井下石
【解释】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近义词】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相反词】助人为乐、雪中送炭、相濡以沫。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御史大夫柳宗元因为过失而被贬至柳州刺史,他在柳州忧郁不得志而死。文学家韩愈见好友被小人进谗言而替他打抱不平,为他写墓志铭深刻揭露那帮落井下石的人,同时也提醒世人要警惕那些平时指天发誓掏心窝的人。
20、万死不辞
【解释】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近义词】视死如归、出生入死、在所不辞。
【反义词】贪生怕死、畏首畏尾。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权,骄横跋扈,为自己修筑宫殿,准备篡位。忠臣王允担心汉室江山,他问自家歌妓貂禅能否帮他的忙。貂禅说她为大人做事万死不辞,于是王允将貂禅许配给吕布后,又进献给董卓,借吕布的手杀了董卓。
;
标签: 成语故事古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