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风电,错过了光伏,之后又与万亿级风口——动力电池擦肩而过,这一次,五大发电集团再也不想错过氢能。
据统计,截至目前有超过40家央企参与氢能产业链布局,这其中,电力央企是主力军。国家能源集团、国电投等纷纷投入巨资押注氢能,跑马圈地加速布局氢能产业,将氢能确定为落地“双碳”目标的战略抓手。
在氢能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氢能的战略定位首次明确——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
面对火热的风口,五大发电集团站在了正确的赛道上。然而,氢能之难,举世皆知。五大发电集团的氢能布局,谁将胜出?氢能之于五大发电集团,是能源转型的应许之地,还是终将一地鸡毛?
国家电投,捷足先登
五大发电集团中最先入局氢能的,要数国家电投。
早在2016年,当时氢能对很多企业来说还是看不准、不敢碰的新领域,国家电投即开始布局。2017年5月,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氢科技)成立,专注氢能研发。2018年,国家电投又成立了氢能工程领导小组,钱智民亲自挂帅担任组长。
谈及入局氢能的决策,核电出身的钱智民称这一转型是“捏一把汗”。毕竟,作为神秘的“未来能源”,氢能的水太深了。
(公众号hxny3060)注意到,成立五年来国氢科技的氢能开拓,主要围绕两个战略支点展开工作:一是氢燃料电池,一是制氢装备。
目前,燃料电池厂商市场份额方面,亿华通、重塑科技、国鸿氢能、雄韬股份、潍柴动力分列行业前五。这些企业大多在2017年各地密集出台氢能产业规划之前入行,具有一定先发优势。
国氢科技和上汽集团旗下捷氢科技进入燃料电池市场相对较晚,但电池系统和电堆产品指标均处于行业前列。
资本加持下,国氢科技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在过去一年中,国氢科技获得了16家机构10.8亿元的A+轮融资,为2021年氢能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另据高工氢电研究所统计,仅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已有超过11个燃料电池企业的投融资案例,总金额超过33亿元。其中,位居首位的国氢科技,获得了15亿元融资。
在大规模融资的同时,国氢科技也在大手笔投资。今年3月,国氢科技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项目开工,该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一期投资40亿元,用于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研发。
国氢科技是燃料电池原材料端突围的代表。目前,国氢科技已完成质子交换膜自主化产品的开发,量产产线也已建成应用;同时,初步完成了“卡脖子”最严重的原材料——碳纸的自主化开发,并开始建设产线,计划在2022年内解决这一瓶颈。
燃料电池之外,国氢科技还布局了制氢装备。国家电投方面称,这样的布局思路是以业态培育、突破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发展为目的,主要看重中长期的战略目标。
3月23日,发改委对外公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称,绿氢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每年达到10万吨至20万吨,成为氢能消费增量的重要部分。水涨船高,制氢设备制造商行情看涨。
基于在燃料电池和制氢设备方面的预先布局,国氢科技计划,在2023年至2025年完成IPO,目标是成为市值超千亿的氢能领军企业。
虎踞龙腾,竞相布局
氢能被视为“未来能源”和“新石油”,在氢能布局上,国家电投之外其他四家发电集团也是不遑多让。
(1)国家能源集团的氢能产业布局主要围绕制氢、氢储运、加氢基础设施、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等方面。
国家能源集团有足够的工业副产氢气,煤制氢规模也很大,可以提供非常低成本的氢气。此外,还有很大的风电装机容量,可提供可再生能源制氢。近一年来,国家能源集团落地了多个重大项目:
2021年8月,国家能源集团陕西公司与陕西咸阳区举行光储氢综合应用一体化项目签约,项目总投资20亿元,规划建设项目包括电解水制氢站及配套加氢站容量500-2000Nm³/h。
2021年9月,国家能源集团氢能产业项目签约江苏如东县,项目总投资30亿元,其中制氢投资20亿元,加氢站投资5亿元,生产线投资5亿元。
2022年10月,国家能源集团打造宁夏首个氢能全产业链生态项目,预计2023年年底建成投产。该项目包括两座制氢规模达每小时2万标立方米的制氢站,两座加氢站及配套输氢管线等设施,预计年产4509吨高纯氢。
(2)华能氢能布局亦围绕制氢展开,包括水电、光电、风电制氢。华能集团计划“十四五”期间,将氢能打造成转型重要战略支撑。目前正加大绿氢制备技术科技研发投入,率先开展离网风电动态制氢研究示范,积极建设大规模水电制氢示范项目,稳步推进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示范。
4月20日下午,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华能集团总经理邓建玲表示,国内绿氢产业的培育实现了“从0到1”的过程,即具备生产能力,华能集团已在四川和吉林两个绿色基地建成生产装置。
2021年9月,华能四川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与隆基股份在西安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光伏+绿氢”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同年7月,华能集团联合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灵宝市政府及多家金融机构,总投资45亿元在三门峡建设氢能产业园。
在华能陇东能源基地,通过电解水制氢,4.2度电就能实现一方氢。同时,在西南地区大兴水电光伏基地,华能正在试水电解水制氢、氢气储存,并将氢气用于燃料电池运输配送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构建综合氢能应用场景。
(3)华电集团的氢能战略瞄准了可再生能源制氢。从2021年6月以来,华电集团先后与青海省人民政府、远景集团达成协议,在可再生能源制氢、氢能方面建立合作。
2022年3月31日,中国华电氢能技术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将重点围绕氢能产业政策与动态研究,氢能材料、装备及系统开发,氢能应用技术研究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1月16日,华电重工发布公告,与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内蒙古华电包头市达茂旗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PC总承包合同制氢站部分》,合同金额3.45亿元,将于2023年内投产。
(4)大唐集团也于2022年跑步入局氢能产业。3月2日,大唐海南能源与东方锅炉签署《氢能产业综合示范合作框架协议》。3月26日,大唐海南氢能产业发展中心在海口揭牌成立。
挑战巨大,亟待突破
综上,五大发电集团氢能布局,除了先行者国家电投在深耕燃料电池以外,其他四家都围绕制氢(特别是绿氢制取)和应用。华能也已经在考虑向燃料电池和交通延伸,只是至今尚未未见具体项目推出。
在燃料电池方面,国家电投拥有资本和技术优势,在行业内是妥妥的独角兽。同时,国家电投还拥有其他企业所没有的深厚政府人脉和资源关系,在当前氢能车市场还严重依赖政府采购和补贴的背景下,国家电投优势明显。
不过,国家电投等几大电力的氢能业务并非没有压力。
由于我国氢能产业总体处于初级阶段,以各个地方政府的补贴带动,其应用缺乏成熟且稳定的商业收益。下游对燃料电池的系统应用,目前仍然停留在试点的阶段,量小且不够稳定,这是极大的制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国内燃料电池车销量分别为629辆、1272辆、1527辆、2737辆、1497辆。其中,2020年,新冠疫情突袭,加上当年行业进入补贴政策调整期,多重因素影响下,2020年燃料电池车销量同比下滑53.07%。
2021年,随着“五部门示范行动”落地,燃料电池车销量恢复至1586辆;进入2022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1月至10月售出燃料电池车2400台,销量同比增加1.5倍。按照国家氢能规划,到2025年,氢能源车辆的保有量是5万辆。
不过,即便达到这样的数字,氢能源车辆相比电动车来说仍然是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零头。大量布局氢燃料电池业务,很容易出现因太过超前和应用不足成为“先烈”。
目前,我国氢能年产量3000万吨,汽车用氢体量占比甚微,占比约千分之一。也是因此,大力拓宽氢能应用场景,尤其是在储能领域的应用,有望成为五大发电集团氢能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选择。
在政策层面,将氢储能列为与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并行推广的技术。今年3月份,发改委发布的氢能规划提出,要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的示范,探索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
近几年,五大发电集团大举上马新能源装机,有着平衡风光电力间歇性的迫切需求,氢储能不失为一个未来可选选项。
不过,“风光制氢+氢储能”这一梦幻组合,现在面临的紧迫难题是低成本绿氢制取。目前最靠近市场的电解水制氢技术路线有三条,分别是碱性电解水(AWE)、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固体氧化物电解水(SOEC)。
中国的碱性电解水技术属于全球优势的领跑状态,但是存在制备成本高、耗电量大等缺点;而后两种电解水制氢路线,我国涉及到质子交换膜、碳脂这些关键技术、关键材料,技术上尚存瓶颈,还依赖进口,尚待突破。
进一步突破电解水制绿氢的技术难题,形成经济性、规模化绿电制绿氢,五大发电集团的氢能业务大有可为,将成为又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支撑性业务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