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代理  内衣  女装  箱包  运动鞋  童装  卫生巾    减肥  韩妆 

2022年煤炭市场回顾及2023年展望

   2023-02-19 互联网货源代理网22
核心提示:核心提示:2022年,我国坚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充分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提升煤炭保障能力,合理控制煤炭价格,煤炭保供政策贯穿全年并逐步发

核心提示:

2022年,我国坚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充分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提升煤炭保障能力,合理控制煤炭价格,煤炭保供政策贯穿全年并逐步发挥实效。2022年全年生产原煤45.0亿吨,同比增长9.0%。2023年,煤炭将继续发挥兜底保障作用,1月份以来,多省区明确提出了2023年煤炭计划产量,预计2023年国内原煤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

2022年,在国际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异常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能源危机加剧,全球煤炭产量及消费双双反弹,国际煤炭价格高位运行,外加人民币汇率波动,2022年全年我国煤炭进口量2.93亿吨,较2021年的3.23亿吨同比下降9.2%。2023年全球能源危机仍在发酵,全球煤炭需求或仍将保持强劲。而随着国内煤炭产量增加,预计2023年我国动力煤进口市场将保持相对平稳。

2022年多重内外部超预期因素的反复冲击,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全年火力发电5.8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9%,增速明显低于2021年同期,且非电用煤需求走弱。2023年国内经济稳步复苏,中电联预计全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15万亿千瓦时,比2022年增长6%左右,同时随着基建发力,钢铁、水泥等行业将企稳复苏,煤炭需求有望小幅增长。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创新煤炭价格区间调控机制,加强对电煤价格的调控,煤炭年度长协价格保持稳定。12月份,重点燃煤发电企业煤炭综合平均到厂价每吨846元,同比下降13%,与国际煤炭价格上涨1倍以上形成鲜明对比。2023年,重点用煤企业长协煤全覆盖政策更加趋紧,煤电企业普遍加大了长协煤的采购力度,发电成本有望下降。

2022年国有大矿及铁路运力基本以优先保供为要,港口现货资源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国内动力煤现货市场价格保持高位震荡,价格中枢上移。2023年在经济刺激和市场信心恢复的背景下,煤炭市场将呈现供需两增的态势,并向适度宽松转化。而随着煤电企业市场煤采购量下降,冶金、建材、化工等非电企业煤炭需求对煤炭市场价格的影响将提升。若不发生“黑天鹅”事件及重大外部冲击,煤炭价格有望震荡下行。

2022年煤炭市场运行情况:保供政策持续,增产量控价格

2022年,在国际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异常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能源危机加剧,全球特别是欧洲煤炭消费反弹,国际煤炭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我国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充分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保供政策贯穿全年并逐步显露实效,煤炭产量持续增长,动力煤价格相较2021年明显回落。

1、保供稳价政策贯穿全年显实效

2022年3月煤炭价格异动,煤炭政策密集出台。

首先,保供增供提升煤炭保障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一增产能,印发《关于成立工作专班推动煤炭增产增供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主要产煤省区和中央企业全力挖潜扩能增供,年内再释放产能3亿吨以上;二增产量,全国日产煤量要维持在1260万吨/日;三增储备,全国实现6.2亿吨储备。

其次,控价格。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关于明确煤炭领域经营者哄抬价格行为的公告》,前者提出国产动力煤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后者明确提出要严格执行经国务院批准的长协价每吨570~770元(对应5500大卡),基准价所有煤炭企业按675元/吨执行,坑口价不得超700元/吨,港口不得超900元/吨。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调控监管政策系列解读九连发,内容从限制中长期合同价格、各环节煤炭价格,到禁止捆绑销售现货、严禁不合理提高流通费用,再到动力煤品种热值基准的界定。市场监管总局出台《关于查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在明确了哄抬价格违法行为认定范围基础上,提出将对经营者构成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予以处罚。

再次,补签长协。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煤炭企业长协数量应覆盖自有资源量的80%以上,重点核查合同签订数量落实情况、合同价格机制落实情况;同时对上报时有进口煤的企业补签应急保障性中长期合同。

随着政策组合拳的强力出击,全国上下全力贯彻执行。国家能源主管部门优化调整煤矿产能置换政策,加快实施“十四五”煤炭规划,全力以赴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产煤大省持续推进省内煤炭产能释放,晋陕蒙新煤炭主产区对煤炭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达90.5%。同时各省不断加强煤炭价格核查工作,江西、山东、福建、内蒙古、广东等省区发展改革委对煤炭价格涉嫌超出合理区间线索开展核查。多家煤炭企业因超出价格合理区间销售或结算受到行政处罚。在政策的持续发力作用下,煤炭保供稳价政策逐步发挥实效。

2、产能持续释放,原煤产量同比增长9%

2022年,能源主管部门加快了煤矿建设项目的核准速度。据国家能源局公开数据,至2022年11月中旬已累计核准(含调整建设规模)煤矿项目14处、新增产能6200万吨/年以上,推动进入联合试运转试生产煤矿产能约9000万吨/年,进一步夯实了煤炭增产保供的产能基础。煤炭行业投资额出现明显回升,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2021年仅11.1%,而2022年达到24.4%,增幅进一步扩大。

图1 2020—202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长情况
  

2022年在煤炭长协保供政策以及产能释放影响下,我国煤炭企业生产积极性高,叠加铁路运力提升,港口煤炭中转作业增加,带动我国煤炭产量大增,11月日均产量更是突破1300万吨。2022年全年生产原煤45.0亿吨,同比增长9.0%。虽然煤炭进口量有所回落,但在国内煤炭产量增长的带动下,全年煤炭总供给大幅增长至47.89亿吨左右。

图2 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增速月度走势
 
图3 2013—2022年全国原煤产量及增速
 

从各地区数据来看,2022年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5省区原煤产量合计37.68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3.8%。其中,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原煤产量累计同比分别增长8.7%、10.1%、5.4%和28.6%。福建、青海、江西、山东、贵州、安徽6省煤炭产量累计同比分别下降17%、15.6%、8.3%、6%、4%、0.9%。

表1 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分地区)
 

3、国际煤炭消费量增长,我国煤炭进口量回落

2022年初,我国最大进口煤来源国印尼发布煤炭出口禁令,叠加澳大利亚矿区洪水形势愈发严峻使出货量减少、南非煤炭运输受阻等因素,导致国际煤炭供应紧张,价格不断上涨。虽然印尼煤炭出口禁令很快被解除,但当地矿商仍需继续履行国内市场义务(DMO)供应量,导致印尼煤炭出口货源依旧紧缺,国际煤炭供应紧张局面持续。2月下旬,俄乌冲突升级,国际原油、天然气价格普遍飙升,煤炭价格相对低廉,成为天然气等能源暂时的替代选项,因而欧洲各国加大了全球煤炭采购,引起国际煤炭市场产销形势变化,2022年全球煤炭产量、消费量均出现增长。国际能源署(IEA)在此前发布的煤炭行业年度市场报告中预计,2022年全球煤炭产量将增长至83.18亿吨,比上年的78.88亿吨增长5.4%;全球煤炭消费量将首次超过创纪录的80亿吨,比上年增长1.2%。

继3月煤炭价格快速上涨后,2022年年中随着对供应担忧的缓解,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开始回落。但乌克兰危机仍在持续,欧盟从4月至8月逐步实施对俄罗斯煤炭的禁运令;9月底“北溪”天然气管道遭到严重破坏、挪威海底电缆断裂、德国北部铁路遭蓄意破坏陷入瘫痪、克里米亚大桥发生剧烈爆炸等一系列事件连续发生,乌克兰危机升级并加剧,地缘政治冲突与经济、社会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欧洲能源危机更趋复杂严峻。基于对冬季欧洲能源供应忧虑的加剧,西欧市场动力煤价格于9月底再次反弹上涨,美国煤炭价格上涨首次突破每吨200美元大关,印尼动力煤HBA价格更是攀升至330美元/吨,同比上涨169.34美元/吨,上涨幅度达104.77%,创出该价格指数发布以来的最高水平。

图4 2022年国际三港煤炭期货价格
 
图5 印尼动力煤出口标杆价格(HBA)趋势
 

虽然进口煤在我国国内煤炭总消费量中占比较小,但不可否认进口煤在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保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国内煤炭消费的必要补充。面对国际煤炭价格大幅波动,为加强能源供应保障,4月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煤炭进口。首先,放宽了进口煤通关程序;其次,财政部宣布,自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对煤炭实施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税率;同时,银行也加大了对煤炭进口的信贷支持。但煤炭进口量受多重因素影响,如国际煤炭价格高企、人民币汇率波动等,而国内在煤炭稳价政策的调控下价格相对平稳,煤炭内外价格倒挂,进口煤优势减小。2022年全年我国煤炭进口量2.93亿吨,较2021年的3.23亿吨下降9.2%,为近七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以人民币计进口额2854.6亿元,较2021年的2336.5亿元增长22.2%;以美元计进口额426.16亿美元,较2021年的361.63亿美元增长17.8%。从进口国别来看,2022年我国进口煤炭主要来自印尼、俄罗斯、蒙古国、菲律宾、加拿大等国,其中印尼动力煤进口量比2021年有所减少,但印尼仍是我国进口动力煤第一大来源国。

图6 2013—2022年全国煤炭进口量及增速
 

4、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之下,煤炭需求增量有限

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多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政策陆续推出并加快落地的背景下,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以2019年为基期,疫后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速为4.5%,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居于绝对前列。分季度看,第一、二、三、四季度GDP实际同比分别增长4.8%、0.4%、3.9%、2.9%。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乌克兰危机等多重内外部超预期因素的反复冲击,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经济增长的波动性有所加大,并作用于经济的方方面面,受其影响煤炭需求增量有限。

图7 2018—2022年发电量增速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电力生产方面,2022年全年发电8.3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背景下,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大规模并网、发电量增加,火电发电量占比逐年下降。2022年火力发电5.8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9%,增速明显低于2021年同期。火电发电量占比降至69.77%,火电发电设备年平均利用小时4379小时,较2021年减少65小时。除了可再生产能源挤出效应外,发电量增速偏低的原因还包括疫情的阶段性暴发导致的下游各行业用电需求转弱。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86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其中第二产业用电同比增速仅1.2%,从中不难看出规模以上企业发电量增速明显偏低。

非电用煤需求走弱。钢铁和建材行业是煤炭的两大下游行业,而房地产投资对钢铁和建材行业的需求具有重要影响。2022年,由于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普遍趋紧,叠加销售低迷,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及竣工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且跌幅逐月扩大。2022年,全国粗钢产量10.13亿吨,同比下降2.10%;全国水泥产量21.2亿吨,同比下降10.80%。钢铁和水泥产量不同程度的下降,对煤炭需求支撑减弱。

5、铁路运力港口周转双双发力,保障电煤运输

2022年,我国煤炭产量、运输和供应的重心进一步向晋陕蒙特别是蒙西地区转移;且2022年煤炭中长期合同覆盖范围及比例进一步扩大,铁路方面优先保障长协保供煤运输。2022年,铁路部门着眼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大监督协调力度、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督促指导铁路运输企业开展电煤保供专项行动,将运力资源向电煤运输倾斜,做到“充分满足、应装尽装”;紧密对接地方政府经济运行部门和电厂企业,用好主要煤运通道,大力组织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优化调整运输方案,全力保通保畅。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全力抓好其他煤炭主产区运输组织,通过加强疆煤外运和发挥浩吉、侯月、瓦日、唐包等煤运大通道作用,努力稳定全路装车,铁路煤炭保供运输总体可控。2022年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9亿吨,同比增长4.7%。其中,电煤14.9亿吨,同比增长13%。

2022年大秦线克服春季检修推迟、溜逸脱线事故、主产地强降水、新冠疫情等一系列困难,全力保障电煤发运。特别是10月面对突发疫情,铁路部门迅速研究调整大秦线运输组织方案,并充分发挥全国铁路集中统一调度指挥优势,举全路之力,从铁路沈阳、济南、郑州、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选调重载机车乘务员、调配大功率电力机车驰援大秦线,至12月中旬大秦线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当月完成货物运输量3606万吨,同比减少8.9%。2022年全年大秦线累计完成货物运输量39678万吨,同比减少5.8%。

2022年北方港口周转加快,全力保障电力供应。一季度受春节长假、春冬换季天气反复、气温偏低及节后经济恢复影响,环渤海港口库存波动回落,整体库存一度偏低。二季度,虽然大秦线检修,但受港口封航、张唐线保持高发运量及下游日耗恢复缓慢等诸多因素影响,环渤海九港库存稳步回升。至6月底北方九港库存已高于2021年同期。三季度高温叠加强降雨,一方面用电高峰电厂补库意愿增强,另一方面降水影响铁路调入,北方港库存连续回落。而随后10月的大秦线秋季检修叠加疫情影响,使得北方港库存不断下滑,直至11月底大秦线运力恢复,环渤海港口库存回升,12月30日北方九港库存合计2374.2万吨,高于2021年同期。

图8 北方九港库存合计年度对比
 

6、随需求波动,海运费三起三落

2022年,沿海运费受非电用煤需求影响三起三落,至年底波动下行。2月下旬冬奥会落幕后,工业复工复产加快,非电终端用户煤炭需求集中释放,运价开启上行走势,并于3月中旬创年内高点1225点。4月全国疫情散点多发,坑口汽运受到一定影响,市场大多以观望为主,船货商谈清淡,运价不断滑落。6月底南方出梅在即,贸易商出货意愿增强,船东报价积极,运价连续上涨。至7月中旬,受重点行业用电增长、高温天气等因素影响,长协煤兑现拉运需求持续释放,货方对于船方报价接受度较高,海运煤炭运价指数OCFI上行至1061点后因非电行业用煤需求整体疲弱而下行。10月下游钢材、建材及化工市场明显回暖,产品终端用户需求增强,同时台风及冷空气共同发力影响运力,叠加大秦线秋季检修,沿海煤炭运价持续上涨,海运煤炭运价指数OCFI报收于1139.96点。进入12月,港口煤炭成交价格重心下移,港口库存上涨,市场情绪走低,沿海运输市场运力供给宽松,且油价环比下跌拉低船舶运行成本,运价持续下行。2022年12月30日海运煤炭运价指数OCFI报收于699.79点,低于2021年同期近80点。

图9 海运煤炭运价指数(OCFI)
  

2021年,疫情持续冲击全球供应链,部分国家物资断供,多国发生“囤货潮”,导致海运费用畸高。2022年上半年,虽然乌克兰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减弱,但受大宗商品价格高位、矿山出货密集、粮食货盘活跃、印度大量采购进口煤等因素影响,国际干散货航运市场总体震荡上行,5月23日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创年内高点3369点。随后,受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通胀压力加大世界经济放缓的预期,市场上不确定性需求普遍下降,且因此前囤积的库存市场无法消化,欧美国家减少甚至取消了部分商品订单,全球航运需求大幅萎缩,海运费天价时代落幕,回归相对正常水平。2022年最后一个公布日12月23日,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报收于1515点,全年跌幅31.7%,创下2015年以来最大跌幅。

图10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
 

7、煤炭价格调控机制力保长协价稳,现货市场价格中枢提升

煤炭年度长协价格保持稳定。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创新煤炭价格区间调控机制,加强对电煤价格的调控,以煤炭为“锚”稳定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2月按照“下限保煤、上限保电”原则明确港口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为每吨570~770元;3月健全煤炭价格监测制度;4月发布公告明确煤炭领域哄抬价格行为认定标准,建立发电企业电煤采购合同月报制度;5月密集开展政策宣传;6月开展落实煤炭价格政策拉网式调查,对发现的违规线索及时处理;7月组成多个工作组实地调研督导煤炭价格政策落地;8—12月继续抓好线索核查,对情节严重的企业公开通报。在煤炭价格调控监管系列措施综合作用下,2022年国内煤炭市场始终保持平稳,价格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12月份,重点燃煤发电企业煤炭综合平均到厂价每吨846元,同比下降13%,与国际煤炭价格上涨1倍以上形成鲜明对比。

煤炭现货市场价格中枢提升。2022年国有大矿及铁路运力基本以优先保供为要,贸易商为规避政策调控、跌价及压库风险,基本以“即购即销”为主,港口现货资源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国内动力煤现货市场价格保持高位震荡,价格中枢上移。同时,由于中小电厂及非电用煤企业长协配额不足、进口煤采购难度较大,其季节性现货采购需求依然存在,以致国内动力煤供需时段性趋紧、价格波动加大。国际煤价飙涨则拔高了卖方对国内煤价的预期,从而使得环渤海港口煤价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合理区间之上运行,价格中枢较2021年有所上移。

2022年1月,印尼煤炭出口限制导致市场对国内煤炭保供的担忧加深,叠加春节、冬奥会前补库需求,供需趋紧预期提升煤价上行。2月煤价在小幅抬升后回落,但随后受俄乌冲突影响,煤市开始反弹。3月上旬寒潮、节后复工等因素为煤价提供了动能,价格迅速抬高,叠加疫情影响,煤价高位震荡,直至3月下旬,需求走弱,煤价承压下行。4至6月,保供政策落地,需求整体疲弱,且水电出力持续向好,但煤价并未出现大幅回调,而是维持偏高水平运行。7月中旬,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电煤长协全覆盖,而随着气温升高,燃煤电厂发电量和煤炭日耗量、入厂量均维持较高水平,但多省出台政策抑制高耗能企业生产,下游钢铁、化工等非电行业用煤需求走弱,煤价略有回调。8至10月,受高温干旱极端天气影响,水电反季持续走弱,火电保障作用进一步强化,同时煤矿安全事故的增加加深了供给侧的扰动,加之疫情的影响,北方港煤炭调入量下滑,同时电厂冬储煤的补库需求逐渐提升,煤价再度上涨。11月动力煤库存达到高位,叠加海外煤价下行、工业需求偏弱,煤炭市场价格延续稳中偏弱态势。12月随着港口市场报价及成交价格重心下移,部分煤种到港发运利润倒挂,叠加市场普遍对后市持看跌预期,贸易商发运操作谨慎,下游电厂库存情况良好,长协兑现率水平较高,市场货源需求弱,下游终端需求持续低迷,北方港煤价持续下探。

图11 中国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采购经理人指数)
 

2023年煤炭市场展望:原煤产量再上台阶,煤炭价格重心下移

2023年在地缘冲突、气候变化、汇率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全球能源市场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在我国国内,一揽子稳经济措施持续发力,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经济稳步复苏。随着煤炭产能的不断释放,煤炭产量或将再度提高,煤炭市场供应偏紧的局面或将得到彻底缓解,煤炭价格重心亦有望下移。

1、2023年1月经济明显回暖,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势头向好

2023年1月份,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1%、54.4%和52.9%,分别高于2022年12月3.1、12.8、10.3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升至扩张区间,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1月制造业PMI实现2021年9月以来首次回升,制造业生产指数49.8%、新订单指数50.9%,均出现回升,意味着市场制造业产需回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55.6%,升至较高景气区间,反映出企业对市场恢复发展预期向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56.4%,建筑业新订单指数大幅提升至57.4%,为2021年3月以来的最高值,行业预期向好。1月制造业PMI实现超预期回升,既是对经济的修复,也反映了宏观政策的有力支撑。  

图12 中国制造业PMI
 

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2023年伊始,各地各部门相继召开重要会议,均结合实际部署了2023年重点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提振举措。这些举措是确保2023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回升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国传统新年的结束,各项政策效应将持续释放,各行各业陆续开工,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将快步复苏。日前,惠誉评级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值自4.1%上调至5.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估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为5.2%。

2、增煤保供持续发力,原煤产量继续增长

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全力提升能源生产供应保障能力,其中煤炭将继续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并明确“十四五”煤炭规划将加快实施,智能化煤矿核准建设将积极推进,在建煤矿投产达产将尽快推动,煤炭安全增产保供的能力和韧性将全面增强。

1月份以来,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出炉。多个地区明确提出了2023年的煤炭计划产量。其中,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依旧是主要的保产地区,2023年计划煤炭产量分别达到13.65亿吨、12.5亿吨、7.5亿吨以上,新疆更是提出进一步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全年预计原煤产量4.13亿吨,增长25%。根据地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预计2023年国内原煤产量将继续增长。

表2 部分省区2023年煤炭预计产量汇总
 

3、煤炭进口关税恢复,全球煤炭需求保持强劲

虽然从长期来看,煤炭将被可再生能源取代,使用量减少,但短期内全球能源危机仍在,国际能源署预计,2023年煤炭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全球煤炭产量将达到峰值。日本经济产业省的一份报告指出,2026年之前可以按稳定价格供应的长期LNG合同,目前都已经售罄;美国和卡塔尔2026年之前也几乎不会再有新的产能上线,这将导致未来三年内全球LNG市场需求端竞争加剧。另一方面,2022年因乌克兰危机导致天然气短缺,欧盟26座燃煤电厂重启,涉及发电能力11吉瓦。2023年1月,北半球气温偏温和,且各大主要进口国库存均较为充足,需求低迷,国际动力煤市场弱势运行。2月5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成品油实施限价令,以进一步限制俄能源收入,后续或带动国际煤价上涨。

据财政部消息,自2023年4月1日起,我国将恢复实施煤炭最惠国税率3%~6%不等。关税恢复后,印尼、澳大利亚仍为零关税,影响不大。而蒙古、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关税,执行3%、5%或6%税率,其中炼焦煤税率为3%,税率恢复煤炭成本增加,或将对进口量产生一定影响。另外,进入2023年中澳关系有所缓和,澳煤正逐步恢复向中国的出口。澳煤煤质优异,低硫、低灰且高粘结性,若价格有优势,则将进一步丰富我国进口煤来源,补充国内市场需求,并对国内煤炭价格产生一定影响。短期看,受春节长假影响,当前国内终端用煤和用电需求有所减弱,抑制终端对进口动力煤的采购需求。而随着国内煤炭产量增加,长协合同覆盖范围扩大,煤炭进口市场或将保持相对平稳,但具体情况还要视国内外价差而定。

4、随着经济复苏,煤炭需求或将增长

宏观经济及气候等均是影响电力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中电联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拉动电力消费需求增速比2022年有所提高。正常气候情况下,预计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15万亿千瓦时,比2022年增长6%左右。当前,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正处于高增长阶段,但其绝对增量有限;火电发电量占比逐步下降,而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同比上升。基于确保电力能源供应安全、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的综合考量,煤电仍是我国电力供应的主体,其增长将带动动力煤消费需求的增长。

2023年,随着房地产被重申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政策不断出台,无论刚性还是改善性需求都将得到更有力支持,地产行业基本面有望筑底并逐步修复。同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3日,广东、福建、山东、重庆、陕西、天津、上海等14个地区公布2023年省级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合计14235个项目,总投资达28万亿元(不包括江苏、贵州、黑龙江、广西四省区),年度计划完成投资超6.12万亿元。此外,《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清单》正式印发,共纳入标志性重大项目248个、总投资3.25万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3395.3亿元,涵盖现代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生态屏障、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七大重点领域。2023年基建将成为支撑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这将利好钢铁、水泥等行业需求的企稳和复苏,进而拉动煤炭消费需求。

5、中长期合同全力保电煤,煤炭价格重心或将回归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2022年10月31日印发《2023年电煤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工作方案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要求,电煤在长期合同供应方的范围扩大至所有在产的煤炭生产企业;而需求方范围缩小至发电和供暖用煤企业,在2022年中长协中受到支持的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在2023年均不再享受中长协煤炭供应。同时中长期合同基准价格自2022年的700元/吨下调至675元/吨。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前不久召开的年度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部署会议上再次强调,将对2月8日前未实现100%签约全覆盖影响能源安全保供的进行严肃追责问责。此外,还提出“超一减二”政策,即2023年合同签订量每超过公示量1万吨,相应削减2024年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量2万吨。由于重点用煤企业长协煤全覆盖政策不断趋紧,2023年煤电企业普遍加大了长协煤的采购力度。随着国内煤炭产量的增加,长协煤兑现率会明显提升,煤电企业市场煤采购量将进一步减少,发电成本有望下降。冶金、建材、化工等非电企业煤炭需求对煤炭市场价格的影响将提升。

短期看,受1月下旬春节长假影响,国内终端用煤和用电需求有所减弱。假期过后,产地复工逐步正常,产量不断增加;而下游工业企业虽有复工,但整体用煤用电需求尚未完全恢复,电厂日耗不高,以去库存为主,北方港库存保持高位。据煤炭江湖统计数据,截至2月13日,环渤海9港库存2788万吨,今年已累计增加了415万吨,与历史最高值相比仅相差70万吨左右,港口疏港压力突出。在电煤中下游较高库存的压力下,动力煤市场悲观情绪蔓延,价格承压持续下跌。

综合来看,2023年疫情的扰动逐渐褪去,在经济刺激和市场信心恢复的背景下,煤炭市场将呈现供需两增的态势,且供应端的增量可能会大于需求,动力煤市场供需面将向适度宽松转化。若不发生“黑天鹅”事件及重大外部冲击,煤炭价格或将维持区间震荡,并重心下移。

(本报告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电联官网、中国煤炭市场网、我的钢铁网、煤炭江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工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工业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