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理想公布了2022年财报数据,全年实现营收452.9亿元,同比增长67.7%;交付量也创下新高,全年累计达13.3万辆,同比增长47.2%;但营收、销量的双增长,仍无法扭转其亏损激增的局面,全年净亏损20.3亿元,较同期增长超5倍。
“要占20%的市场份额”
丰富产品、销量增长是理想营收实现增长的主要原因。
2022年是理想新老产品交替的重要时间节点,新车L9和L8的面世,结束了其在产品端单兵作战的日子,但受新车型上市影响,理想8月仅交付新车4571辆,导致第三季度的总交付量为2.65万辆,同比增速远低于前两个季度。
随着L9与L8产能的不断爬坡,其去年12月单月交付量破2万辆,第四季度交付量达到4.63万辆。CEO李想表示,“随着L7交付的开启,理想汽车有望在第二季度实现月交付超三万辆。”
高价车型L9和L8的加入使得理想单车均价也相应上涨,全年收入441.1亿元,同比增长68.8%,占总营收的97%以上,这也是全年营收高增长的主要原因。
今年2月理想L7上市后,公司拥有L9、L8、L7三款车型,其中,L8和L7提供了Air、Pro、Max三个版本,最低价下探至30万元,将理想覆盖的价格区间扩张至30万-50万元。
但随着车型的增加,三款产品目标用户的重叠,是否会出现内部抢订单等问题?李想在业绩会中表示,L7和L8面向的用户非常明显,虽然存在交叉需求的用户量,但并不多,并且L7的关注度也带动了L8的关注量上升,“通过L7、L8、L9的有效价格覆盖,公司构建的不仅是一个产品线,而且是一个产品网。希望能够满足30万-50万元家庭SUV用户需求”。
高涨的销量以及新车型的加入,给予了理想信心。李想表示,“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占国内30万-50万元区间20%的市场份额。”
他补充到,去年公司在30万-50万元SUV的份额是9.5%,今年这个市场的体量预计在140万-150万辆,“我们希望销量翻倍所以定了20%,另外20万-30万元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我们需要有更大的规模之后才能有足够的成本竞争力进入这个区间”。
以此计算,理想今年将冲击30万辆的交付目标。
净亏损扩大
销量、营收的双增长却并未扭转理想亏损状态,全年净亏损不减反增,达20.3亿元,同比扩大超5倍。以此计算,去年理想每卖一辆车便亏损1.52万元。
此前,李想公开表示,将于2022年实现单月收益过百亿,同时也将与连续7年的亏损告别,但就目前的趋势,理想的亏损暂时没有出现拐点的迹象。
去年第三季度新老车型迭代造成的维权风波极大地拉高了亏损额。去年前三季度理想分别净亏损0.11亿元、6.41亿元、16.46亿元,仅第四季度实现净利润2.65亿元。
当年8月,理想突发公告称将停产理想ONE以及推出其替代产品L8,该举措引起了老车主的不满,理想ONE的降价销售、老车主维权导致理想ONE第三季度的销量大幅度下滑,彼时李想称,由于车型换代导致理想在第三季度产生了高达8.03亿元与理想ONE有关的存货拨备和购买承诺损失。
这也导致了去年公司车辆毛利率的下滑,数据显示,去年理想的车辆毛利率为19.1%,同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便是第三季度理想ONE的存货拨备和购买承诺损失,但在全球疫情背景下,19.1%的车辆毛利率相较于蔚来汽车、小鹏汽车仍处于高位。车辆毛利率的下滑也拉低了公司整体毛利率从2021年的21.3%降至2022年的19.4%。
此外,公司全年产品推出、销售成本、研发等费用的增加对于净亏损的扩大也有一定影响。数据显示,理想去年营业费用(研发费用以及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达到124.5亿元,较2021年的67.8亿元增长了83.6%。
其中,研发费用达到67.8亿元,同比增长106.3%,约占收入总额的15%,公司给出的解释为人员数量增加导致人员薪酬的增加以及新车型和技术研发活动。
花费较高的还有销售成本。数据显示,去年理想全年销售成本达到365亿元,同比增长约72%,高于全年营收68%的增速。李想在业绩会上坦言,“2022年下半年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销售从单一车型变成了多款车型,销售服务网络的体系支撑也面临很大挑战。”
供应链也是影响销售成本的一大因素,去年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在一年内暴涨超10倍,高峰时达到60万元/吨左右,但自今年初,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开始回落,这使车企的成本压力有所减小。动力电池行业巨头宁德时代也因此向包括蔚来、理想等车企推行“锂矿返利”计划,核心条件就是以20万元/吨的碳酸锂结算价格绑定上述车企未来三年的约80%的电池采购订单。
对此,理想汽车总裁、总工程师马东辉在电话会议中回应,理想与合作伙伴的价格还在谈判,随着碳酸锂的价格逐渐回落,锂电池未来仍将是大势,公司会继续推行电池供应商多元化策略来保证供应链安全性以及开发进度。
但由于2022年出现的供应链停摆、车辆交付周期过长等事件,不少消费者对此仍心存疑虑,李想也强调,随着产业成熟度的逐步提升和上下游供给情况的逐步改善,理想对2023年的零部件供应保持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