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代理  内衣  女装  箱包  运动鞋  童装  卫生巾    减肥  韩妆 

缅怀 | 江泽民同志的“能源往事”

   2022-12-02 互联网货源代理网42
核心提示:据新华社11月30日电,江泽民同志患白血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于2022年11月30日12时13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新华社电称,

据新华社11月30日电,江泽民同志患白血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于2022年11月30日12时13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

新华社电称,江泽民同志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杰出领导者,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回顾江泽民同志的一生,特别是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波澜壮阔,能源行业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期间,中国的能源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三桶油”、五大发电集团、国家电网等一批重点企业成立;三峡大坝、西气东输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上马。

江泽民同志及他领导之下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奠定了当今中国能源产业的根基,对中国乃至全球能源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谨以此文,回顾江泽民同志与中国能源的点点滴滴,纪念这位卓越的领导人。

对能源问题高度关注

2007年,江泽民同志已经卸任三年。在这三年的退休生活里,他除了缅怀故人、题词访友外,极少公开露面,也从未公开谈及中国的现实问题。

但为了母校上海交通大学112周年校庆,这一年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专门请教了许多方面的专家,最终撰写出了一篇论文,并在次年正式刊发。

这篇论文的题目,是《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

以前任国家领导人身份撰写学术论文,以此关注一个产业发展,在这之前几乎没有先例。也是因此,这篇论文的刊发,以及在之后举行的研讨会,备受各界关注,引起了一股对能源讨论的热潮。

对于这篇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的龚汉忠在后来回忆称,“江泽民同志对这篇文章高度重视。” 编辑部在审稿后认为,这篇论文学术功底扎实、写作严谨、文中引用文献资料数目巨大、出处明白、行文条理清晰,看得出,江泽民同志退休后一直坚持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着丰富的积累。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江泽民同志第一次对能源领域做出深入研究并形成论文。多年前,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回到母校,为交大师生做了一场题为《能源发展趋势及主要节能措施》的学术报告,讲述了当时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已经逐渐显现出来的能源问题。

从江泽民同志的履历中不难发现,他在能源行业的多个领域都有积累。1956年,江泽民同志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力处副处长、副总动力师、动力分厂厂长;1966年,江泽民同志调任武汉热工机械研究所所长、代理党委书记,后任党委书记,组织原子能发电设备设计工作。

1957年5月,江泽民(中)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工程师和技术员在一起
 

这些工作经历的沉淀,同样在《能源发展趋势及主要节能措施》中得以体现。在这场学术报告之后不到两个月,他就赶赴北京,接任总书记。

对能源问题的思考和总结,以论文的形式出现在江泽民同志担任总书记之前和之后的两个时间节点,足以见得他对能源的重视。

在《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江泽民同志结合了他在担任领导人期间的实际情况,更加宏大且更加深入。文中的一些观点极具深度和前瞻性,即便放到今天来看,依然是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在论文中,江泽民同志对未来中国能源格局的展望是:煤炭尽管仍举足轻重,但份额会下降,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份额会有所提高。这样的判断在今天得到了验证。

2021年,中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6.0%,石油占 18.5%,天然气占8.9%;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占16.6%。与当时相比,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了14.2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了8.2个百分点。

在论文中,江泽民同志还强调指出,“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是石油安全”。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对中国的能源安全、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他希望通过开展国际合作,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包括鼓励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开发能源资源,增加石油天然气供应能力”等。

时至今日,中国的石油公司已将油田开到了全球各地,对外投资逐步上升;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原油战略通道建成,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原油。不过,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升高至70%左右,石油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同时,江泽民同志在文章中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发展道路的主要涵义是:坚持节约高效、多元发展、清洁环保、科技先行、国际合作,努力建设一个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先进、污染排放低、生态环境影响小、供给稳定安全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体系。这一提议的精神,直到今天依然体现在我国的各项能源政策中。

对全球和中国能源产业的高度关注,对现实中能源问题的深入思考,显示出江泽民同志扎实的学术功底。

两次重大能源体制变革

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正式成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在这一年,江泽民同志开始对中国整个能源行业进行思考、决策。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时代,而能源又是涉及国家战略安全的重点行业,围绕能源体制的改革,就需要从国家机构改革入手,一步步释放能源行业发展的活力。

也是因此,有统计表明,改革开放至今主要的国家机构改革中,几乎都涉及能源。其中有两次改革都与江泽民同志领导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直接相关,分别发生在1993年和1998年。

不过,要讲述这两次改革的故事,还需要把时间拉回到江泽民同志正式担任总书记的前一年。

1988年,国务院部委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撤销了煤炭部、电力部、化工部等,成立能源部;同时,在能源部的下面成立三大总公司,即: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统管能源工业。

但是,能源部的成立并没有彻底改善当时能源行业面临的困境,工作开展遇到重重阻力。

根据原国家能源部部长黄毅诚后来的回忆,成立能源部后不久,中国就面临着全国范围内的能源供应危机。在上海,有时存煤只够用一天,拉闸限电十分严重。面对这样的困境,当时不少人都呼吁把并入能源部中的煤炭部再次独立出来,以专门的部门统筹协调能源供应。

于是,摆在接触者面前的,是机制不顺畅的能源主管部门,以及供需之间严重失衡的能源行业。

1993年,运转了五年的能源部,尽管对中国能源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关系不顺,调节手段不足,很难把煤、电、油、核工业组织起来,最终被裁撤。

这也是江泽民同志就任之后,中国进行的第一次重要的机构改革。

在1993年的改革中,主要思路是政企分开,国家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能源部被重新组建的煤炭工业部和电力部所取代。但是,由于需要解决迫在眉睫的能源安全问题,这一年的能源体制改革依然不够彻底,过去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在体制上根本解决。

首先,在于中国各项能源管理职能仍然分散,多头管理、分散管理带来的结果就是协调性较差,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之间依然存在矛盾;其次是政企不分,特别是电力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前者需要负责企业的电力资产投资、建设和运营,后者则需要进行油气资源的行政管理。

或许是为了给接下来的改革做铺垫,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正式成立,与电力部两套牌子、两个班子运行,前者负责国有电力资产经营,后者负责电力工业行政管理,在电力行业真正实现了“政企分开”。江泽民同志还为公司的成立题词:“发展电力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新贡献”。

1998年8月13日,江泽民冒着酷暑亲临湖北抗洪抢险第一线。
 

国家电力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出了重要一步,对推进全国电力联网,实现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为接下来更大规模的能源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总结了1993年和1996年两次改革的经验后,中国能源行业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重大变革。1998年,刚重组五年的煤炭部、电力部等专业能源部门又被撤销,组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相关行业的政府职能归入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计委,后调整为相关煤炭、石化行业协会。

这次改革的结果,是能源企业身上的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彻底区分开,并且进一步推进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1998年成立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只用了四个月就完成了一千多亿元资产和上百万人隶属关系的互换,按照上下游一体化的原则“划地而治”。在之后不到两年时间里,两家集团分别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成功在美股上市,成为这次改革的“标杆”。

1998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成立
 

在体制改革获得了阶段性成功后,能源领域的改革逐步走向“深水区”,针对具体行业的、影响更为深刻的改革也在酝酿。

奏响电力体制改革

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后,电力体制的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在这个企业身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1998年,国家电力公司开始进行“省为实体”的组织结构调整,即建立省级电力公司,打破了原有的大区电网结构。但实践表明,省公司各自为政,严重影响了电力资源的有效应用。

究其原因,在企业中,由于国家电力公司既要发电、又要输配电,实际上仍然承担了许多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是“不挂电力部牌子的电力部”;在社会上,当时中国依然存在着巨大的能源供应矛盾,部分经济发达省份的缺电状况依然严重,欠发达省份为了拉动经济,巨额投资电站却出现了“窝电”的局面。

二滩水电站的“弃水事件”,正是当年问题爆发的典型,成为2002年电力改革的导火索。

四川省二滩水电站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造,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电站,但在1998年投产之后即陷入亏损,此后更是连年亏损,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对电力体制的改革呼声不断。

二滩水电站
 

但是,长期以来电力行业已经形成了巨大惯性,改革的阻力很大。要想顺利推进,需要来自高层的直接推动。

2000年6月8日,江泽民同志就此表态。第一,二滩事件反映的是体制问题,国家电力公司“既打篮球,又吹哨子”造成机会不均等,必须进行改革;第二,授权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全权负责电力改革。

于是,一个月后,在北戴河召开的会议上,电力体制改革的号角正式吹响。

据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回忆,在会议期间,李长春同志当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提出广东经济发展迅速,缺电问题已成为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求在新的五年规划中为广东新增1000万千瓦电力。

讨论中,到底是在广东建1000万千瓦,还是从贵州、云南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意见分歧较大。时任总理朱镕基极力主张广东不用再建这么多电厂,要搞西电东送,由贵州、云南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也是对西部欠发达省份的支持。这个意见最后在政治局会议上达成了共识。

从云南、贵州向广东输电的任务,落到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电网的头上,由于当时云南、贵州、广西电网归国家电力公司管,广东是地方电网,合起来有了现在南方电网的雏形。

在这次会议之后,虽然在局部地区的电力体制改革上已经初步达成了共识,但围绕全国的电力体制改革,仍有一些阻力,一些争议性意见仍在,最后的问题就集中到“一张网”还是“多张网”的问题上。

在电力体制改革焦灼之时,江泽民同志直接打电话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说了一句英语“Compromise”(妥协),意思是要把这两种意见相互妥协,再协调一下。

于是,争议之下的电力改革,在江泽民同志的推动下持续推进。

2002年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提出“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离、竞价上网”的十六字改革方针,成立了电监会和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这就是著名的“5号文”。

5号文第一次以国务院文件的方式明确了电力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是指导电改的纲领性文件。5号文发布当年,即实现了发电、输电环节的纵向拆分,成立了现如今的五大发电公司——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国电集团、中国华电集团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

同时,现如今全球最大的电网集团——国家电网集团,和南方电网两大输电公司也在当年宣告成立。在国家电网公司之下,成立了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华中五家区域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国网公司负责跨区域的电力交易和调度,区域公司负责本区域电网运营。

至此,在江泽民同志及其领导的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推动下,中国电力体制改革事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厂网分开正式完成,在之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依然在持续。

上马超大能源项目

在江泽民同志当选领导人后的第26天,就风尘仆仆地赶到三峡,先是参观葛洲坝工程,接着又考察三峡大坝坝址,察看荆江大堤。

离开葛洲坝,在从沙市顺江而下的船上,他详细听取了关于三峡工程的专题汇报;到了武汉,又参观了三峡水库泥沙模型试验。前后四天时间,江泽民同志边看边听边问,从三峡工程的效益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了解得非常具体。

江泽民视察全面竣工的葛洲坝工程
 

这次实地考察,进一步坚定了江泽民同志的决心:三峡工程要争取早日上马,把几代中国人的伟大梦想变为现实。

1990年,在江泽民同志的推动下,成立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通过了新编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即著名的“175方案”,把水位线从150米提升到了175米。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建造三峡大坝成为现实。

江泽民同志后来在回忆这项工程的决策过程时说:“这个大工程,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各方面专家反复研究论证,我们多次听取不同意见,最后才拿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

1994年10月16日,在三峡大坝全面开工之前,江泽民同志再度视察三峡工程,听取了长江三峡开发公司陆佑楣总经理和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乔生祥局长汇报,接着下到混凝土纵向围堰坝身段的基坑视察。在现场,他问候了现场施工人员,并发表了即席讲话,强调大家要把三峡工程质量搞好。

1997年,中国发生了几件大事,一件事是香港回归,另外一件大事就是三峡的大江截流。

在截留现场如潮的欢呼声中,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大江截流胜利实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史上的一个壮举。这必将给正在满怀信心地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国各族人民以巨大的鼓舞。”

                  

在江泽民同志任内,他不仅成就了三峡大坝工程,还力主上马了另一大保障我国能源战略安全的事业——西气东输工程。这项工程作为掀起“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旗舰工程,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

2000年2月14日,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国家计委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关于西气东输工程方案的论证汇报,对资源储量、市场前景和技术经济可行性作了研究,肯定这项工程将把新疆天然气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是造福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好事,也是促进沿线8个省市自治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当年3月25 日,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在京开会,宣布西气东输前期工作正式启动。经过反复论证和严格比选,国家有关部门最终确定了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的实施方案:第一期工程每年输气120亿立方米,建设投资1500亿元。

这条贯通东西的能源战略通道,不仅促进了对西部的投资开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还驱散了东部长江三角洲浓重的工业阴霾,加快了长江三角洲工业结构的调整。

在20年后的今天,西气东输工程已经建成了三条管道,第四条管道也已开建。源源不断的天然气,推动了中国能源结构的清洁化,更为中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工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工业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