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从渤海油田辽东作业公司获悉,我国海上最大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亿立方米,相当于我国1000万城乡人口约20年使用量,源源不断的“工业血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绥中36-1油田地处北纬40度的冰区,属于稠油油田,开发难度非常大。中国海油自主攻克海上稠油开发技术,具备了自主开发海上大型整装油田和稠油油田的能力。
1993年,绥中36-1油田试验区成功建成投产,成为我国自营勘探开发的第一个海上现代化油田,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强化注水,关键指标持续向好
经过近30年的滚动开发,绥中36-1油田已建成拥有19座在生产平台的开发规模,高峰期时,年产原油超过500万立方米。
然而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高含水期后,自2003年起,油田产量开始持续递减,油田生产团队以注水攻坚年为契机,深化开展注水大调查,进一步摸清“家底”,以流场重构为理论基础,以“分区而治、优化配注、注采调整、均衡驱替”为策略,有的放矢对注水无法波及的区域及时转注,优化注采井网,保持地层能量。
同时通过优势渗流通道综合识别技术,实施整体调剖,有效遏制了因注入水水窜所造成的产量递减,并创新提出基于剩余油分布的分层配注量优化设计技术,使注入量做到“量体裁衣”,大幅度提高纵向波及,提升了注入水的利用率,使油田含水率、含水上升率、分注井测试率持续向好,取得了控水增油效果。
智能注采,整体提高作业效率
为推进油田智能化管理,自2016年开始,绥中36-1油田加大有缆、无缆智能分注技术应用力度,并以提高利用率为目标持续完善。
与此同时,生产团队加快采油井智能分采技术应用,并开展以流量测试误差小于15%、具备持水率在线监测功能为目标的有缆控制分采技术攻关及试验。
通过实施无人化智能注采技术,海上平台释放出更多的空间、住宿等作业资源,使开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以2022年为例,全年油田完成水井措施达400多井次,全油田智能率由提升至70%以上,有效保证层段合格率,减缓了层间矛盾,减少无效水循环。
机采一体,不断提升油田管理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在绥中36-1油田开发生产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基于一体化的机采井管理模式。
油田生产团队从井位设计、打井随钻、机组选型再到电潜泵机组故障全生命周期的各个关键节点均进行有效把控,下入泵深度充分结合井眼狗腿度、套管质量等因素,油藏动态工程师进行电泵选型时能够满足未来5年内产量的变化需求,电潜泵扬程、电机电缆、地面设备等型号充分考虑储层能量及温压条件,充分发挥“一井一策”调节功能,有效减少了检泵、换泵作业及其相关费用。
2009年,随着绥中电网的建成投用,油田用电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大幅减少异常关断导致电泵故障的概率。目前绥中36-1油田共有70口油井运转天数超过2000天,其中32口井运转超过3000天的“长寿井”。
再启征程,稳步推进二次加密
绥中36-1油田已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的“双高”阶段,面临开发矛盾不断增强、产量递减不断加大的挑战,为探索油田稳产策略和提高采收率方向,开发、生产、科研各专业人员深度合作,开展二次加密调整方案研究。
通过对开发矛盾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确定了针对层间矛盾突出的区域,采取定向井细分层系的调整策略,对层内矛盾为主的区域,采取加密水平井的调整策略的二次加密调整的思路,该项目预计增加原油技术可采超过1500万立方米。
在多重举措下,绥中36-1油田已培育出7口累产超百万立方米的“英雄井”,并连续12年实现年产油气当量超350万立方米,为渤海油田建成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和上产4000万立方米提供了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