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代理  内衣  女装  箱包  运动鞋  童装  卫生巾    减肥  韩妆 

车市价格战:全行业将损失4000亿毛利

   2023-03-15 互联网货源代理网40
核心提示:2023年3月第二周,车市降价终出圈,被称之为“价格战”,成社会热点事件。《建约车评》梳理发现,在今年1月上险量TOP20的品牌中,截至3月12

2023年3月第二周,车市降价终出圈,被称之为“价格战”,成社会热点事件。

《建约车评》梳理发现,在今年1月上险量TOP20的品牌中,截至3月12日,仅有第20名理想1家完全没有直接降价或补贴的动作了。其它19个品牌都有优惠、补贴、或者直接降价,差别只是参与方式、时间早晚、力度大小。当然,20名之外的品牌很多也有力度很大的优惠,比如东风系的雪铁龙、标致等更是以降幅巨大而首先出圈。

面对这样的情境,车企的朋友们焦虑了么?

经过周末两天的冷静期,我们来理性分析一下:“价格战”本质是什么?会持续多久?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价格战简单回顾

1.缘起

今年开年,特斯拉发动全球范围大降价。在中国市场上,1月6日特斯拉将国产Model 3售价下调3.6万元,起售价为22.9万元,Model Y售价下调2.9万元,起售价为25.99万元。

特斯拉的这一动作,重构了新能源车在20~35万元区间的价格体系。随后,华为、小鹏、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首先跟进降价优惠;到了三月,由湖北政企补贴引发,几乎全部车企都卷入了进来,形成车市“价格战”。

下面,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整个过程。

2.第一阶段

“价格战”由特斯拉开启后,1~2月为第一阶段,特征是:官方的降价行为还主要是新能源品牌;燃油车品牌主要还是经销商在优惠,并且力度在合理的范围内。主要的降价动作包括:

1月13日,华为AITO问界M5、M7降价2.88~3万元。

1月17日,小鹏汽车三款车,小鹏G3、小鹏P5、小鹏P7降价2~3.6万元。

1月31,五菱宏光MINIEV限时优惠3000元,3月31日前,售价2.98万元起。

2月9日,比亚迪2023款秦PLUS上市,起售价9.98万元,变相降价1.4万元。

2月中旬,帝豪L雷神Hi-P综合优惠3万元,起售价11.58万元。

2月9日,广汽丰田bZ4X降价,起售价16.98万元,降幅3万元。

2月20日,日产轩逸开启7.98万元起售的“限时降价”活动,降幅2万元。

2月24日,哈弗H6插混入门车型(55KM悦行版),限时官降1.5万元(官方微博)。

3月1日,东风日产艾睿雅起售价降至22.48万元,降幅5~6万元。

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是2023秦Plus冠军版定价9.98万元,作为头部车企的比亚迪主动应战,这是一个重要的市场信号。作为订单量最充足的车企,拿销量主力车型开刀,这相当于直接把燃油车和其他同级别电动车逼到了墙角。

除了已有车型降价,一些新上市的车型在定价时也开始变得谨慎。比如,2月8日,理想L7 Air版31.98万元起售,就是一个比较低的定价;2月10日,智己LS7的Pure版30.98万元起售,也被认为定价逼近零毛利。

无论怎样,这一阶段的价格都还是处于“合理的”范畴。接下来,部分燃油车的优惠或者说补贴力度,则是“活久见”,完全超常规的。

3.第二阶段

进入3月后,湖北省联合多家车企推出了政企购车补贴,补贴力度最高降价9万元。随后,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到补贴行列。北京、上海、广东、浙江、重庆等数十个省市“跟进”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汽车消费。

到了3月6日,一组关于“湖北史上最强购车优惠季开启”的宣传海报在全网刷屏。车市的“价格战”开始出圈。

      

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东风雪铁龙C6共创版,官方指导价21.19万元,厂家和政府分别补贴4.5万元,实际车价只需12.19万元。有用户在网上评论,“任何缺点在9万元面前都不值得一提”。

另外,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在部分地区出现经销商优惠10万元以上的现象,包括油车、也包括纯电车型。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无论是官降还是经销商行为,越来越多的企业、车型在3月初加入了“价格战”:

3月1日起,中国一汽面向吉林省消费者推出“旗惠吉林——亿元限时惠民补贴”活动。涵盖旗下所有自主及合资品牌,补贴总额1.5亿元,单车补贴金额最高3.7万元

3月1日起,凯迪拉克厂家+政策补贴,最高优惠13万元(3月31日截止)

3月3日起,上汽荣威厂家+政策补贴,最高优惠5万元(3月31日截止)

3月3日,北京现代购车送购置税/商业险,18万元左右的途胜可省约2万元

上汽大众湖北专项补贴,最高优惠7万元(3月31日截止)

3月8日,雪佛兰全国全系超级补贴,至高7万元(3月31日截止)

3月9日,广汽丰田对部分车型限时购车补贴5000元(3月31日截止)

3月9日,长安全国范围百亿补贴,其中深蓝SL03现金优惠2.2万元(3月31日截止)

3月9日晚,比亚迪宣布部分车型购车优惠,宋Plus优惠6800,海豹优惠8800(3月31日截止)

3月10日,大众ID系列3月购车限时最高优惠4万元(3月31日截止)

3月11日,奇瑞集团推出“百亿惠民购车季”,最高优惠奇瑞品牌3.1万元、捷途品牌超4万元

3月12日,一汽-大众综合优惠至高10万元(3月30日截止)

3月12日,吉利汽车发布购置税减半限时补贴政策,最高可达3万元(3月31日截止)

在3月10日,已经有汽车经销商开始蹭热点流量,推出买一送一活动(买插混皓影送飞度、买bZ4X送威驰、买开拓者送克鲁泽等)。当然,活动是真的,但仅限某个城市,一两台车在周末已经送完、活动也就结束了。

     

第二阶段“价格战”,特征包括:油车为主,优惠力度大。

对于优惠截止时间,部分优惠是售完即止,有明显的清库存特征;另外一些优惠,大都是3月31日截止,是明显的为冲3月销量。

价格战原因分析

分析“价格战”背后的原因,我们分别从短期、长期两个因素看。

首先,看短期原因。

2022年底有两大车市利好政策结束:新能源现金补贴完全取消,600亿燃油车购置税优惠到期,因此部分汽车消费在年前提前透支。这导致今年1、2月份汽车消费低迷,1-2月累计销量比去年同期下跌超过20%。这样的局面,除了2020年外,是不曾有过的。

    

在2022年末,新能源头部企业特斯拉,同样面临巨大压力:手里的订单很少了,同时上海工厂产能达到了100万辆/年。中国市场毛利一度高达40%的特斯拉,在开年发动大幅降价,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特斯拉在1月6日降价后,华为、小鹏、比亚迪等别无选择,要么跟进、要么出局。新能源品牌选择跟进后,20~35万万元区间,新能源市场的价格体系被重构了。

在20万元以下的家用车市场,受到挤压也开始降价。这一市场,比亚迪插混是新能源领域的核心产品。在2月中旬,当2023秦Plus冠军版把价格拉低到9.98万元的时候,就是正式对燃油车宣战了。没有补能焦虑,体验大幅领先,燃油车距离价格崩溃就不远了。

    

时间到了3月初,车企有冲击3月销量业绩的需求,地方政府希望通过补贴提升消费情绪,再叠加“国六A”车型清库存需求(“国六B”7月1日起全面实施)。多方合力,油车价格体系崩溃,“价格战”彻底引爆。

短期的背后,还有着长期的慢变量因素。

    

看过去十几年的销量趋势,燃油车销量在2017年达到峰值后,从2018年开始持续萎缩;而在同时,新能源开始加速增长,并在2021年呈现爆发式增长,进一步导致燃油车销量加速下滑。

    

在2020年前,新能源领域普遍存在:车型少、价格高、续航短、充电不便等诸多不利因素,导致消费者普遍不愿意接受,整体规模、渗透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2020年开始,Model 3、比亚迪汉、小鹏P7等优秀产品上市后,到了2021年,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新能源对燃油车的替代开始加速。

价格战影响分析

在2022年3月,新能源渗透率首次突破30%(交强险数据),之后一整年都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接下来,“价格战”将推动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高。新能源对燃油车的替代速度,并不会减速、或者停下来,只会越来越快。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特斯拉拥有40%的高毛利,同时还拥有持续的超强创新能力、以及巨大的单车规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特斯拉拥有持续的“价格战”能力。

另外一家头部新能源企业,比亚迪的销量规模,在短短三年时间,便从2020年的40多万辆(其中新能源不足20万辆)、快速提升到180多万辆(新能源近100%)。同时,比亚迪还掌控刀片电池、IGBT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供应。规模加掌握关键零部件,让比亚迪拥有了较好的毛利水平。这也意味着,他也拥有持续的“价格战”能力。

头部之外的其它新能源企业,只能选择迎战。这其中,像2022年刚在香港上市的零跑,融资还能维持其一段时间的零毛利“价格战”,使用得当、将有可能助力有融资能力的新势力提升市场份额。

而对于燃油车企业,这次“价格战”已经让价格体系崩溃,降无可降。坚持价格战,将只能消耗已经很微薄的利润,并且因为产品体验不及新能源车型,也很难抢夺份额。

这时候,将必然出现弱势品牌的加速淘汰。这也意味着,市场集中度会随着“价格战”快速提高。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在最近三年前64天(截至3月5日)销量TOP20品牌(按三年销量最大值排序)中,今年销量相对过去两年都增长的,只有比亚迪、特斯拉两个纯新能源品牌;同时,本田、日产、别克等品牌,今年销量不及过去两年峰值的一半。

   

说明;表格中是最近3年1-10周(截至3月5日)的上险量数据,单位:万辆。22年、21年分别多1、2天,按减去第10周1、2天的日平均值进行换算——得到每年截至3月5日,当年前64天的上险量。其中,五菱不含微面等非狭义乘用车,与宝骏合并计算。

上面的表格中,我们能到的,都还是销量表现不错(TOP20)的品牌,连他们都压力山大,其它品牌就更不用说了。早在2017年燃油车销量见顶前后,一些偏弱势的品牌销量,便开始快速下滑了。

我们选取了几个品牌作为例子,看他们从2016年到2022年的上险量趋势。雪铁龙、标致等从2016-2017年销量便开始下滑;而日产这样的头部品牌,也在2019年销量见顶后,不断的持续下降。

    

最头部的奔驰、宝马、奥迪,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连续多年增长后,也已经销量见顶。其中,BBA三家中相对弱势的奥迪,在2016年表现最好,但也是销量见顶后、下滑最快的那个。

     

从上面不同品牌的销量趋势中,我们不难看出,越是弱势的品牌、销量下滑的越快。这场“价格战”,会带来新能源加速替代油车,也将加速市场集中度提高。

3月7日中国汽车科技趋势沙龙余建约演讲
    

更进一步,《建约车评》对于“价格战”影响进行测算:2023“价格战”可能让整个行业损失10%毛利,也就是4000亿。经销商、整车企业、供应商等整个产业链将共同承担这4000亿,处于弱势地位的环节,将要承担相对更多的份额。

车企的应对策略

面对不可避免的“价格战”,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差异化越小的产品,越容易陷入“价格战”。持续创新带来产品更好的体验、或者独特功能,可以让企业在一段时间内避免恶性的“价格战”。

《建约车评》预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智能驾驶的良好体验,将显著影响车型销量。因此,对今年整体的行业判断——上半年是“价格战”、下半年会是“智能战”。

创新之外,企业需要持续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关键是以下三个方面:

1.战略聚焦

战略聚焦,要在关键细分市场聚焦,也要对核心技术聚焦。

以理想为例,将新车型理想L6推迟到明年上市,可以聚焦资源更好的交付L7、L8、L9三款车型。同时,李想也解释,20万价格区间的理想L6更难,企业整体销量规模更大以后,会更好的控制成本。特斯拉从百万级的Model S/X开始,逐步到当前20~30万级别的Model 3/Y,道理也是相同的。而更便宜的“Model Q”,预计要到2024年才发布。

对核心关键技术,也是类似。任何一家企业,都没办法什么都要。我们还是看特斯拉,过去几年,在域控制器、车身整体压铸等方面,持续取得突破。新势力如理想,短期内首先解决了增程发动机。

提升单车销量

如果款车型上市后,销量长期只有每月几百辆到一两千辆,这就是最大的浪费。

那么,减少浪费的关键,是提升新车型的成功率。这需要深度的需求洞察。很多车企恰恰在这方面存在短板。因为,中国汽车行业过去一直通过对标方式进行汽车研发,不知道为什么成功和失败。

比如,很多车企认为中国消费者喜欢大车,便把A0级车做成A级车的尺寸。但是,对于A0级车用户来说,一款A级尺寸的车,驾驶便利性会降低,购买成本也提高了,结果是销量不好。这就是对需求不理解导致的。

另外,还需要对产品、技术趋势的洞察。因为一款车型从定义、研发、量产至少需要3年时间,对于3年以后技术的成本、先进性、功能的变化等都需要准确预判,这个也非常关键。

2.极限降本

要从洞察需求开始,从用户体验、用户价值出发,去做决策、取舍,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效的优化BOM成本。

我们以一款家用车,如何降低动力电池容量来举例子。

首先,最简单的是在确保空间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风阻系数;在不增加或者显著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重。

然后,关键点在于,根据用户使用场景,判断产品性能指标。合理的确定性能指标,可以用较小的电机、不用四驱,从而实现减重、降低成本,并能增大空间。

举个例子:我们只看百公里加速时间,目前在售的2021款秦EV是15秒,而已经停产的2018款秦EV分别有7.9秒、5.9秒两个版本。最新款的秦Plus,最好的百公里加速时间成绩也只是7.3秒。看销量的话,秦Plus在2022年销量近30万辆,在售秦EV在2022年是5万多辆,而停售的2018年在当年销量不足1万辆。

最后,极限降本需要上下游共渡难关,全产业链降本。整车企业要进入供应链,在产品、技术、制造工艺等方面,大家一起努力。而且也不要逼死供应商,这是利益共同体。

尾声

今年以来,车市萎靡造成了悲观情绪蔓延。3月份开始的价格战,则直接造成了车市的“踩踏事件”,让汽车品牌的淘汰赛变得更加残酷。

借用一位老师的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汽车人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工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工业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