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转型是早投入早收益。如果等最后逼不得已去投入,可能就面临长期亏损的压力。”数家企业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为避免未来被淘汰,低碳转型已成为当务之急。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近期,企业开启绿色转型,金融市场各类融资工具频频“上新”扶持。其中,6月22日,由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推出的首批转型债券发行,首批5家试点企业包括大唐发电、华能国际。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此次转型债针对发行主体所处行业进行了明确,试点领域包括电力、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八个行业,均为传统高碳排放行业。
中证鹏元研究发展部研发高级董事高慧珂认为,通过债券市场为转型项目进行融资将成为满足传统高碳企业转型融资需求的重要途径,预计在绿色债券市场参与度不高的传统高碳排放企业,有很大积极性发行转型债券。
环保投资大部分仍为自有资金,这是当前不少企业转型痛点。“大家都在摸索阶段,一些绿色金融的示范项目如果做得较为成功,后续可以基于这些项目实践的案例,出台一些更细化的标准体系”。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常务理事邵诗洋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5家企业试水转型债,最高规模达10亿
什么是转型债?
据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介绍,转型债券是指为支持适应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募集资金专项用于低碳转型领域的债务融资工具。转型债券是绿色金融的有益补充,也是可持续金融的子品种。
贝壳财经记者看到,发行转型债的首批企业有5家,发行规模从2亿-10亿元不等。至于募集资金用途,则涉及偿还贷款、升级改造以及采购设备等。
大唐发电(SH:601991)此次转型债的发行规模2.9亿元,募集资金将均用于置换北京西北热电中心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燃气热电项目贷款。
另一电力企业华能国际(SH:600011)拟发行3亿元转型债,募集资金用于归还华能天津临港经济区燃气热电联产工程项目金融机构借款。
首批发行转型债计划的企业中,募集金额最高的为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发行规模为10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山钢集团子公司山东钢铁(SH:600022)莱芜分公司新旧动能转换系统优化升级改造项目建设。
“工艺系统高效运行和产品提档升级是山钢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山钢集团就该募投项目建成后的效果表示,升级改造后核定新建炼铁产能608万吨/年、炼钢产能615万吨/年,一定程度上压减了炼铁产能和炼钢产能;且工序能耗及综合能耗指标均将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具有明显节能降碳效果。
此外,中国铝业(SH:601600)拟发行5亿元转型债,募投项目为中国铝业连城分公司环保节能技术升级改造项目,5亿元募集资金拟用于采购设备、原材料及支付工程建设等费用。
万华化学(SH:600309)也拟发行规模2亿元的转型债,募集资金拟全部用于偿还子公司万华化学(烟台)石化有限公司“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乙烯项目”存量贷款。
绿色金融工具频“上新”,转型债有望为传统高碳企业“解渴”
低碳转型对于企业而言,已经成为必选项。
“双碳”是近两年的热点话题,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双碳”被正式写入了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双碳”再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的目标,还提出多项具体任务,包括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为支持企业转型,金融市场各类融资工具频频“上新”。本月初,上交所发布《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特定品种公司债券(2022年修订)》,新增低碳转型公司债券品种。6月6日,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不同于交易所的低碳转型/低碳转型挂钩债券,交易商协会推出的转型债对发行主体所处行业予以界定,试点领域包括电力、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八个行业,均为传统高碳排放行业。
“通过债券市场为转型项目进行融资,将成为满足传统高碳企业转型融资需求的重要途径。”中证鹏元研究发展部研发高级董事高慧珂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在绿色债券市场参与度不高的传统高碳排放行业,将有很大积极性发行转型债券。
有钢企从业者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企业的环保投资大部分仍来自自有资金。企业技改存在投资大、风险大、短期效益不明显等局限。
贝壳财经记者此前曾粗略统计,截至5月下旬,国内市场已发行及待发行的绿色债券共有2894只,其中主要钢企及其子公司共发行了33只(包括待发行),相较钢铁行业的整体规模,钢企在绿色债券的发行中参与程度较低。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在技术、设备、运输、能源等绿色改造转型过程领域需要大量资金,且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明显短于其他发达国家,靠传统的资金支持难以在短期内满足所需资金需求,因而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钢铁行业开展更多绿色金融支持。
针对传统高排放行业往往面临融资难这一问题,邵诗洋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技改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依然是银行。但此前因缺乏对低碳转型项目的清晰定义及指导,且须兼顾机构自身的绿色指标,对于高排放行业的融资项目,金融机构的态度仍较为谨慎。随着近年绿色金融的众多标准逐步建立,金融机构的态度也将更为明朗。
“大家都在摸索阶段,一些绿色金融的示范项目如果做得较为成功,后续可以基于这些项目实践的案例,出台一些更细化的标准体系。”邵诗洋认为。
发行债券VS银行贷款,企业如何选择融资方式?
“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绿色金融已经进入了第一方阵。”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据央行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首位。此外,包括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在内,以至全国碳市场、碳普惠平台等,绿色金融整体体系也在持续完善。
规模庞大外,邵诗洋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据其了解,目前我国绿色信贷的不良率约为0.7%,远低于银行信贷平均不良率,绿色债券的违约率较普通债券也更低。
不过,巨大投资需求以及企业对于这一融资渠道的陌生,使得低碳转型搭上绿色金融快车仍任重道远。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去年12月发布的《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提出,在未来30年内,全国的累计绿色低碳投资需求将达到487万亿元人民币。根据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要满足如此大规模的投资需求,90%左右的资金必须依靠金融体系来动员和组织。
目前阶段,信贷与发债均为企业进行低碳转型投资的主要融资方式。一般而言,信贷流程较为快速,到账耗时短,债券则具有利率相对较低的优势。
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中,多家传统高排放企业表示,对于绿色债券等除银行信贷外的融资渠道了解还较少,今后将增加了解与接触。
高慧珂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根据各家银行披露的碳减排贷款信息,2021年各银行加权平均贷款利率在4%左右。但是对于特定领域的贷款,银行会在LPR基础上减点,例如6月10日攀钢的一笔科技创新贷款,期限1年,借款利率2.95%。
债券方面,根据Wind,2022年5月交易所发行的3年期低碳转型债券发行利率为2.60%-2.94%,相比普通债券品种要有一定的发行利率优势。
不过,高慧珂也表示,发行债券相比银行贷款是否具备利率更低的优势无法一概而论,会受企业具体资质、银行信贷政策等因素影响,债券融资优势更多体现在丰富企业融资渠道,优化融资期限,提升企业影响力等方面。
“绿色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不一样,规模不同,也各存在差异性,这决定了我们需要不同种类的绿色金融工具。”蓝虹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企业应从自身情况出发,结合实际选择最为合适的低碳转型融资工具,例如具备规模大、评级高优势的企业,若想为收益暂不稳定的低碳转型项目融资,可以选择绿色企业债,但同样的工具就不适合评级不高、项目优势明显的企业。
蓝虹认为,绿色金融仍需要持续创新,对于市场上存在的多样化需求,现有的绿色金融工具尚不能完全满足,只有通过工具与政策的持续创新,才能更好解决债券增信、降低融资难度、降低发债成本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