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新闻网对话节目中,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指出,“气候变化是西方限制发展中国家的陷阱”这样的观点是不对的。解振华曾谈到,未来在中美、中欧在气候领域能源转型方面务实合作会有新的行动。
解振华表示,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工业化带来的挑战,需要全世界共同应对。目前,中国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取得显著成效。
”现在看中国,我们有一亿农村的贫困人口脱贫,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通过节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相当于减少了57.9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解振华介绍道。“另外一个概念,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也就是光伏发电或者是太阳能发电占了全球的33%。”
以此为契机,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如中国电动汽车的生产量、销售量、保有量,占了全球的52%,中国走了一条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面对生态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的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解振华曾在国合会2022年主题论坛上谈到。
解振华认为,国际社会应该以低碳能源产业技术合作为重要抓手,切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
唯有通过行动,愿景才能变为现实。各方应该重信守诺,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愿景,并根据国情尽己所能,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举措落地实施。发达国家不仅自己要做得更多,还要为发展中国家做得更好提供支持。
合作也是存在基础的。解振华分析说,中美、中欧在能源转型方面的政策理念相似。“我们这些国家在能源转型方面的政策措施大同小异,大家都在干同样的事情,只不过各国国情不同,措施有所区分,这方面具有广泛的利益交汇点,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设备零件制造国,中国在新能源供应链、制造业和产品研发方面具有较好基础。美欧等发达国家则具有核心技术、应用技术、商业模式、市场拓展等方面的优势。在解振华看来:“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清洁能源转型示范、传授经验、提供支持和帮助方面,应该说中美欧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和合作潜力,务实合作将仍然是大的趋势和主流。”
合作不仅是政府间的政策对话交流,还应该是地方、企业、智库间的产业研发合作。解振华认为,如果有地方政府、企业、智库专家的参与,可能这种双边合作多边合作才能够更务实、更可持续。这样的合作能够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转化,既有利于各国落实各目标和长期目标,也顺应世界绿色低碳转型、国际产业竞争与合作的大趋势。
“我想,大家不久就可能看到中美、中欧在气候领域能源转型方面务实合作会有新的行动,我们也期待着这一天早一点到来。”解振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