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平价上网的推进,比人们预料的更凶猛、更超乎想象。
/华夏风电获悉:7月13日,福建省发改委发布了《2022年首批海上风电竞争配置结果的公示》。文件指出,华能集团与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联合体确定为连江外海项目(700MW)优先中选企业,国家能源集团与万华化学集团联合体确定为马祖岛外项目(300MW)的优先中选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海风项目竞配中,华能集团联合体中标项目申报电价约为0.193元/千瓦时,国家能源集团联合体中标项目申报电价约为0.20元/千瓦时,而这两个报价已低至当前福建省燃煤标杆电价(0.3932/千瓦时)的一半。若再与2019年海风享受国家政策补贴时的0.85元/千瓦时上网标杆电价相比,此次报价更是成断崖式下降,降幅近八成!
如此突破“底线”的报价一经流出,瞬间便在行业引发轩然大波。虽然海风平价上网是大势所趋,但仅仅几年就产生如此大的降幅,实在过于令人吃惊。突破底线的低价,很可能变成一场“赔本赚吆喝”的闹剧。
刷新低价纪录
2020年,财政部、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从2022年开始新增海上风电和光热项目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这意味着,风电步入全面平价时代有了时间节点。
在该文件发布之初,有业内人士发声: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海风平价上网很困难,至少还需要五六年的时间。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两年过去,福建省的海风电价就可以低到如此地步。
在本次海风竞争配置结果公示后,业内人士指出:“福建省海上风电项目的电价想要达到当地煤电水平已经很困难了,而要做到0.2元以下的度电成本,几乎就是赔钱赚吆喝。”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也表示:“按4.9%的融资利率测算,若要做到0.2元以下的度电成本,需要海上风电项目EPC造价每千瓦低于1万元,且年发电量达到6000小时以上。但未来几年,这一造价水平几乎无法实现。”
针对此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更是算了一笔精细账:
以福建连江外海海上风电项目为例,结合场址区风能源资源条件设定项目年利用小时数为4400小时(福建马祖岛外附近水域已建项目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只有4000小时),造价选择目前行业最低水平的12000元/千瓦左右,在这样的条件下,0.193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项目投资收益率只有1.4%,远低于央企通常要求的6%。
而在0.193元/千瓦时的电价条件下,要使投资收益率达到6%,若保持12000元/千瓦的造价不变,项目的年利用小时数就需达到6800小时,这是根本做不到的;若保持4400小时的年利用小时数,造价就需要降至7000元/千瓦以下,这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秦海岩认为,在0.193元/千瓦时的电价下,这个项目只能是赔本买卖。
央企抢筹,民企退位
既然是赔本的买卖,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华能与国家能源集团还要冒着巨大风险去竞标呢?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开发商并非只想通过单个海风项目来赚钱,而是为了抢占资源。因为在海风行业,只有先拿下项目,才有机会扩大市场,形成产业化、规模化。
但这种不惜代价抢项目的行为,一方面可能导致中标项目难以真正落地,出现“烂尾”问题,造成国有资产的重大损失,另一方面也会对风电行业中的民营企业造成伤害。
在海风市场,电力央企一直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尤其是在国家提出“3060”双碳目标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核心任务,以“五大四小”电力集团为代表的电力央企对海风市场的布局更为积极。
在此次福建海上风电项目竞争配置中,中标方华能集团联合体和国家能源集团联合体均是电力央企。而根据近期海风项目中标结果看,带有电力央企国企背景的联合体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并成为了海风杀价的重要推手。
民营企业与电力央企相比,在资本实力上根本不是一个量级,面对电力央企突破“底线”报价抢资源,民企已然难以抗衡,即使部分民营企业的设备更先进、实施方案更完善。
与此同时,在风电行业,风机功率与度电成本成反比,因此在海风开始平价后,大型风机必将成为主流。这意味着开发风电项目前期要投入更多的资本,这进一步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在海风市场,民营企业即便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创新活力,但是面对电力央企的“跑马圈地”,前途依然艰险重重。海风行业如何实现电力央企与民营企业共赢,不要让低价伤害了整个行业,是值得行业主管部门和所有市场参与者思考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