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微商怎么加好友  网易  凝胶  奢侈品  文案策划  微商快速成交  视频营销  微信小程序  阿里巴巴  微商 

全球建材巨头家得宝:深耕供应链 成就4000亿市值帝国

   2022-07-27 信息发布平台6800
核心提示:年销售额1100亿美元,净利润164亿美元,保持了将近50年的稳定增长,市值近4000亿美元,一度超过沃尔玛。说到这里,通常你以为是

年销售额1100亿美元,净利润164亿美元,保持了将近50年的稳定增长,市值近4000亿美元,一度超过沃尔玛。

说到这里,通常你以为是亚马逊,但实际上它是一家传统建材公司——北美建材领域低调的“王者”,家得宝(Home Depot)。

是的,从家得宝(HD.US)刚刚公布的2022财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就能窥见,净销售额为389.08亿美元,净利润为42.31亿美元,同比增长2.1%。

去年家得宝公布2021财年第三季度报告后,市值创历史新高,达到4168亿美元,整个2021年,家得宝净利润达164亿美元,在市值和净利两方面双双力压沃尔玛。

创建于1978年的家得宝,是全球第一大家装企业和全球第七大零售商,旗下共有门店2317家,员工50万名,业务遍布北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产品从地板、照明、卫浴、艺术装饰、家用电器到建筑建材,SKU超100万种。

但家得宝最值得关注的是其供应链运营能力,从零售到企业客户,从门店到线上,从家居家装到建筑建材,从仓储到数字化系统,其经久不息实现增长的关键在于对产业上下游切入地足够深,建立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建材供应链帝国。

图片

在中国建材领域,没有一家企业不羡慕家得宝。水泥、沙子,木材、管材、线材,油漆涂料,谁在建材领域占得先机,谁就掌握了家装流量的入口。

相关数据显示,5万亿中国家装市场,将同时向B、C端加速发展。也有机构大胆预测,作为家装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未来供应链产业的增长至少达百亿。可以说,未来家装商业竞争不再是品牌间的竞争,而是线性产业链资源的竞争。

但问题是,中国版的家得宝为什么没有出现?

01

美国婴儿潮拉动的规模化优势

家得宝创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复苏时期。当时“婴儿潮”一代迈入适婚年龄,激增的住房需求拉动装修消费需求,家具及家用电器的消费支出复合增长率高达8%。同时,Handy Dan、劳氏等连锁家装零售品牌门店不超过10家,市场分散。

1978年,Handy Dan前高管Bernard Marcus和Arthur Blank联合另外两位业内好友,在美国亚特兰大创立了家得宝超大型家装超市。其两家门店占地超6000平方米,涵盖2.5万个SKU,远超当时面积不足一半、SKU数量有限的传统装潢商店。

家得宝抓住50年代“婴儿潮”一代的消费心理,以“DIY一站式家居超市”定位,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及线下快闪等方式,向美国消费者宣扬“家装DIY”是件很酷的事情。一时间,去家得宝自购家装产品,成为一种风尚。成立仅三年后(1981年),家得宝顺利上市。

从商业模式上看,当时的家得宝与行业内既有的家居建材连锁商店并没有本质区别,令其从老牌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在于,家得宝深谙流通环节的“规模效益”准则:一方面大刀阔斧地建店、扩店;另一方面,持之以恒地扩充产品线,从水泥涂料到园艺工具,一应俱全。

一位熟悉家得宝的家装从业人员告诉亿邦动力,家得宝将客户定位在酷爱翻新的消费者群体身上,通过门店扩张,拉大采购规模,使其在对标小企业时有明显议价优势,性价比突出。

1981年至1990年短短9年间,家得宝的营收一路从2200万美元飙升至28亿美元,市值近700亿美元,一举超过了于1974年率先上市、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劳氏,成为美国家装行业的领导者。

之后的十年时间(1990-2000年)里,家得宝更是以每年新开100门店的速度,将年营收增速保持在30%以上,市值增长40倍。

然而,彼时的家得宝,定位还是一家仓储式家装建材零售商,距离全球的建材供应链巨头还有距离。

变化始于2005年。钱包日渐丰盈的年轻人,不再像父辈般钟情DIY,曾经的“婴儿潮”一代已经接近退休年龄,更愿意请人代劳。这意味着,以装修队、装修工长为主的DIFM(do it for me)小B群体,及以大型装企为代表的PRO(professional)群体成为家装建材主力客群。

而且,Amazon、Wayfair等崛起的电商平台也冲击着家得宝原有的线下渠道。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实体家居店的数量达到峰值27630家,随后不断减少,到2018年降至22052家门店,总降幅为20.2%,年均降幅为2%。

市场渠道被洗牌、传统卖场流量入口被分流,家得宝嗅到了危机。

2005年,家得宝终止了曾坚持20年的线下扩店步伐,将门店数稳定在2000家左右,并将门店功能调整为品牌宣传及产品展示。战略重心从“C端DIY”转移至“DIY+DIFM+PRO”新组合,同时,开始在网络售卖标准化、售后服务少的部分细分产品。

图片

通过强化B端供应,家得宝走向了新的增长道路。

2007年,出身通用电气的Frank Blake上任家得宝CEO。Frank认为,交通便利之后势必会有一些PRO级装企自行开辟采购渠道,侵蚀家得宝的市场份额,因此他决定先发制人,建设服务的“最底层架构”——供应链。

家得宝重建了遍布全美的三大供应链扩张网络——物流网络RDC、仓储配送中心SDC和批发配送中心BDC,回收过去门店承担的小型物流中心,负责管理库存及订货,乃至一定配送职能,令其专注于客户服务及C端零售业务。

上述业内人士评价道,过去,家得宝门店员工60%的精力都花费在商品入库、清点库存、判断进货时间等工作上,不仅效率低下,对消费者服务也不够。另建物流体系,有利于减少呆滞库存,提升动销,把握不同SKU的消费者反馈。

进入2014年,家得宝的供应链布局更是迈向“多元化”发展阶段,不仅针对线上订单建立了配送交付中心DFC,而且也开始向工装建材、家用电器等品类延伸:如2017年针对电器销售,建立市场配送业务(MDO),以期完成“最后一英里”交付;2019年建立平板配送中心,配合BDC处理伐木等大型建材产品的配送。

图片

基于物流网络长达十余年的持续性建设,2015年,家得宝在北美地区已经建立18个RDC,每个中心辐射周边100家店面,使工厂到快速部署中心再到门店的总交付时间降至5天以下,降低了门店的缺货率和库存管理成本,提升了客户的交付体验。

在建设仓储物流中心的同时,家得宝也同步推进全链路的数字化管理。除了上线APP外,还研发了包括库存管理系统和员工调度系统在内的数字化系统,指导产品备货,提高库存周转率。

时至2015年,家得宝推出“供应链同步”策略,通过供应商、仓库和门店之间的数据协作,运用智能路线规划算法,最小化运输里程和人工耗费。该项目推行后的第一年,每位收货员便平均减少90英里的步行路程,平均交货时间从6-12天下降至3-5天。

2016年,家得宝上线AR虚拟成像功能、视觉搜索及定位导航功能,并持续推出并完善语音搜索功能和个性化推送等功能,不仅帮助RDC、SDC提高了自身周转效率,而且通过分销中心快速应答,在全美部分区域实现了3天内送达。

2018年,家得宝斥资12亿美元打造的“One Supply Chain(一个供应链)”供应链分销数字化系统,通过集成线下门店及线上移动端上万个SKU订单,供应商只需向几十个分销仓配送,便可实现规模化运输,使得家得宝在全美配送时间控制在当日或次日达。

时至今日,家得宝还在持续编织供应链网络,近两年,家得宝在北美地区新建5家仓配中心,用以提供体积庞大的建筑材料。如今,家得宝的自有供应链配送比例已高达98%,供应系统涵盖销售建筑材料、家居用品涵盖及草坪花园产品等大类。

由于供应链及物流体系的改善,家得宝的费用率也从2010年的24%下降至18%,利润增长300%,市值从2009年360亿美元低点一路增长至2457亿美元,成为美国连锁领域增长最快的上市公司。

02

地产泡沫下催生的建材帝国

除了上述提到的家装大小B,此时的家得宝,也将注意力放到客单价更高、利润率更大、合作周期更长、稳定度更高的住宅、地产、酒店业等终端市场开发商身上。

早在2002年,家得宝便成立子公司——为开发商提供建筑建材的HD Supply,该企业后成长为北美最大的建筑MRO企业。2006年,HD Supply净销售额高达121亿美元,占家得宝整体收入的13%。

图片

据了解,2002至2006年间,家得宝还陆续收购了十余家类似MRO供应商,用以布局建筑建材领域。然而,建筑材料资金消耗量大,彼时的家得宝负债率高企。2007年,眼见美国地产泡沫达到顶峰,风险陡增,时任CEO的Frank将HD Supply打包出售给凯雷、贝恩和CD&R组成的财团。

交易结束后没过多久,美国地产泡沫破裂,HD Supply收入腰斩并陷入亏损,家得宝则因出售了相关业务而成功躲避冲击,收入仅下滑2%。

不过,即使出售了HD Supply,家得宝保留了HD Supply12.5%的股权,而且还维持着与HD Supply的业务往来,作为HD Supply第一大客户,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支持其发展。

2013年,经济回暖,HD Supply业绩回升明显,并顺利登陆纳斯达克。2020年,家得宝又以80亿美元价格,重新购回HD Supply,与2015年收购的建筑MRO企业Interline整合。

之所以积极布局建筑领域,原因在于家得宝急需通过业务延展,冲破增长天花板。2018年,家得宝公开表示,将投资110亿美元,持续注资建筑MRO服务,并围绕建筑客户打造全面生态系统。

从服务上看,家得宝提供集成的销售团队、通用库存和订单管理、增强的交付解决方案等;从产品端看,建筑客户可采购的产品范围是门店的3倍。

除了建筑材料,家得宝还提供完善的数字化系统支持,包括工作流管理、报价、下单、订单历史记录、动态订单列表、所有未完成订单的存储库等功能。针对资金量不足、业务模式单一的建筑小B客户,家得宝推出“在线租赁”服务,客户只需备好采购清单、工期安排及预算,以信用免押金的方式,便可在线获得定制化产品服务及个性化配送方案。

从金融服务看,除交付及信贷业务外,家得宝每月还在线上为大小B客户举办研讨会,通过Pro Xtra忠诚度方案,为其提供信用担保、批量定价、独家报价等福利;为了持续性吸纳增量客户,家得宝下调了注册门槛,采购金额达到标准即可加入。

低价且全面的服务让家得宝迅速在B端市场扩张。仅用时一年,2019年,服务B端的系统注册总数便突破百万,实现了10倍增速;到了2020年,B端营收已增长至600亿美元,占家得宝总收入近45%。

在最新公布的财报中,家得宝展望,未来,B端营收还将持续增长,其中1000亿美金市场规模的建筑MRO,仍是值得投入的蓝海。

家得宝在财报中提到:由于疫情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短缺及海运紧张导致大型改造项目仍在延迟过程中,部分小型承包商出于经营压力大退出市场,订单向大型承包商集中,现存的B端客户提货金额天花板提高,将成为提供多元服务的家得宝跑赢同行的突破口。

家得宝并表示,今年还将斥资30亿美元,在北美自建工厂,承载更多MRO SKU的生产制造工作,在本地形成独立运营中心。

可以说,通过供应链优势及业务生态扩张的边界,家得宝打破了原有的服务价值增长空间,将产业链条从家装延伸到建筑,重点扶持B端业务,家得宝已经实现了由零售商向服务商转变。

不过,在家得宝近50年的“闯关”路上,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比如,这家世界级巨头,曾因为过早布局中国市场,而初尝“闭门羹”。

2006年底,家得宝曾以1亿美元价格收购天津家世界,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并迅速在北京、天津、西安、青岛、郑州等7个省市开设门店。然而,情况却没有预期般乐观:2009年,家得宝中国营收30亿元,亏损高达5亿元。2012年,依旧无法扭亏为盈的家得宝黯然离场。

入华的六年时间里,家得宝接连更换三位中国区总裁,也是其一直没有找到中国市场发展之道的佐证。有业内人士总结称,这6年时间,对家得宝来说,是一段“苦熬”的时光。

究其原因,集中采购、集中销售、提供统一售后服务,虽然会带给消费者更优质的购物体验和保障,但同时也带来了高昂的成本:一方面,销售的人力成本和售后成本都需要家得宝来承担;另一方面,库存压力非常大,对选品、预判能力和资金都提出了高要求;一旦发生滞销,企业就极易面临资金周转问题。

归根结底,建材超市的模式,对于当时的中国消费者过于超前。中外差异极大的消费观念,是“舶来”企业败走中国的罪魁祸首,并不是商业模式的问题。如果5年后,家得宝卷土重来,结局可能不一样。

03

中国平台模式失败在哪里?

尽管在中国没有走通,但家得宝在北美B、C两端“通吃”的发展战略,依旧让中国建材供应链企业心向往之。

和北美市场不同,中国不论是人口密度还是各地气候、风土人情差异明显,装修风格复杂多变;而由于装修风格、审美、收入的巨大差异,导致地域间供应端所需的建材产品差异很大。

而家装建材消费天生决策慢、重体验、服务复杂链条长的痛点,决定了C端流量难把持。不论是以卖场零售为突破口的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还是以欧派、索菲亚为代表的定制家居品牌,在精耕细作数十年后,都无法从集中度低的“大行业、小公司”格局中突围。

目前,中国围绕家装供应链布局的企业,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装企自建供应链,主要集中在一些头部装企。这类装企通过“厂方直供”的重资产模式自给自足,但弊端也很明显,即开放程度不够,产能不足。

第二种是由流通商担任的渠道经销商角色,这种模式最为常见也被诟病最深。尤其对四五线城市的小型装企来说,如果想采购今年最流行的灯具新品,必须经过县级、区级分销商、省级总代理商等层层加价,到头来即使增加了3倍价格,依然无法获取基本利润。而且,非标的建材产品对运输要求很高,如果没有强大的供应商链路,商品很难迅速从仓库到达乡镇地区。

第三种便是以齐家网、小胖熊、掌上辅材为代表的建材F2B/B2B平台。其通过手握批量订单,与工厂直接对接,以较低的价格消灭中间代理商,再将产品出售给工长、中小装企等小B,助其降本。

这类平台型企业旨在通过整合家装产业链,聚集供应链资源,在行业内掀起新一轮变革。2018年,工头帮、掌上辅材、小胖熊、搜辅材获得千万级A轮融资,好材网则被全材网战略并购。

资本之所以看好建材B2B,一方面因其赛道宽广,天花板高,5万亿的家装市场,空间足够大;另一方面则在于家装建材,尤其是辅材产品,类目繁杂、品牌众多,市场格局分散,有通过“集采+自建供应链”形成规模化复制的空间。

不过现在,这一模式却有些偃旗息鼓的架势。有业内人士表示,资本后撤的原因在于,尚未在现有平台看出盈利能力,发展严重依赖资本融资,有一定局限性。

具体原因包括,平台模式虽轻,但对行业介入不深,还停留在营销与数字化普及教育阶段;加上传统家装行业上游材料商、中游经销商及下游装企间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第三方平台协同及整合难度高,上游材料拓渠成本高企的同时,本地装企牢固的垄断式资源结构也难打破。

即使像齐家网这样的“老大哥”,在上市后的第四年,也陷入增长乏力。最新财报显示,齐家网2021年销售及营销开支从4.06亿元增加到4.93亿元,但全年新增活跃付费商户仅为2242家,同比减少14.5%。

建材B2B平台难盈利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利润率仅有2%,且账期长达一个月,稍有不慎导致坏账或产品损坏,就会吃掉利润。

在这样一个利润微薄的行业内,家得宝却居于世界500强第41名的位置,除了供应链及产业生态优势外,其独特的运营细节同样值得中国建材供应链企业参考。

第一,为了控制采购品质及价格,化简上游材料商与下游中小装企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家得宝内部将采购决策与供应商管理模块分开。

不仅设置了专人负责采购工作,而且通过SaaS系统随时将采购细节同步至管理层;管理层还可通过数据维度对供应商进行评估,根据企业的成本导向、市场均价和历年数据来制定采购计划。这一模式有效弱化了采购人员的权利,避免徇私舞弊。

由于家得宝需要从国内和国际供应商处采购,制定“采购计划”能够帮助公司优化供应链网络,通过降低运营成本和总库存水平来提高盈利能力。为了降低风险,家得宝还限制了每家材料商的单采占比。

第二,为了抓出货效率,家得宝内部依赖IT系统,能够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将货物、货车、仓库、配送点等精准匹配,确保大货车准时出发,减少时间耗损。

与此同时,所有上游材料商来货,哪怕是标准化低的辅材,也设计了相对应的卡板包装,而且通过叉车整批移动,无需人工搬运。家得宝的IT系统还能够对销售、库存周转进行预测,保证即便周转率很低的商品,也能够实现库存循环。

图片

第三,为了提升利润并稳定价格优势,家得宝利用SaaS数据中台严格监控出单正确率,避免产品损耗率大于0.5%。并通过重资产模式,将仓库产权私有,一方面能够规避租金变动吃掉利润,另一方面,土地增值还让企业有利可图。

与国内分散弱势的本地工厂不同,家得宝上游主要对接超大型材料供应商,他们有雄厚资金和贷款支持来填补账期时间。这也是国内企业学习家得宝模式的天然“屏障”,一旦算上垫付的上游资金成本,不但限制企业扩张,还可能吃掉微薄利润。

为了适应家装市场的定制化需求,家得宝还鼓励上游材料商承接“本地化+熟人化”的季节性生意,并为中小生产商提供相应资金支持及生产所需的数字化系统,以积极的态度协助合作伙伴降本增效。

可以说,从一家建材超市到全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公司,家得宝正在通过内生力量,让自己变得难以被超越。对比之下,中国建材企业的供应链发展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互联网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互联网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