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受地缘局势影响,欧洲管道气供应出现大幅下降,区域能源安全风险增加。为了降低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欧洲加大了LNG进口力度,吸收较多原本运往亚太地区的LNG。今年以来,欧洲再气化能力利用率一直在70%以上的高位,而去年大部分时候利用率不到60%。同时,为了增加LNG进口能力,欧洲掀起接收站建设的热潮,其中一些是新建项目,另外一些是重启早前搁置的项目。但从长期来看,欧洲LNG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大型固定装置可能会出现资产搁置。短期来看,由于北溪1号输送量的暴跌,让欧洲的注气计划以及今冬供应不容乐观,也使欧洲面临的天然气供应困境雪上加霜。
欧洲LNG接收站建设迎来热潮
德国是第一个作出反应的国家,在俄乌冲突开始后,迅速重启了两个LNG浮式接收站Wilhelmshaven和Brunsbuttel设施的建设计划。德国是欧洲天然气需求最大的国家,但境内仍未有接收站运营,在天然气供应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再气化设施建设尤为迫切。德国承诺投入30亿美元用于浮式储存及再气化船(FSRU)的租用。7月,德国能源公司Uniper在Wilhelmshaven正式启动了首个接收站的建设工作。除了Wilhelmshaven和Brunsbuttel两个设施,另外三个接收站的计划也陆续提出。这五个设施若顺利投产,将在未来几年给德国带来接近3000万吨/年的再气化能力。
其他10个欧洲国家也陆续表明有新建或重启接收站建设的计划,包括意大利、荷兰、法国、希腊、爱沙尼亚等等。例如,在另外一个天然气需求大国意大利,Snam公司购买了两个再气化能力均为370万吨每年的FSRU,将分别安装在撒丁岛海域和亚德里亚海附近。荷兰Gasunie公司已签下两个FSRU的租用合同,用于Eemshaven接收站,接受能力接近600万吨/年。
睿咨得能源预计,2021年到2030年之间,东北亚和欧洲将成为全球再气化设施建设的主要推动力,接收能力增量将分别超过2亿吨/年和1亿吨/年。俄乌冲突后欧洲计划的接收站项目在2030年底之前将带来超过7000万吨/年的再气化能力,届时欧洲LNG接收能力将接近2.6亿吨/年,可以满足远期LNG进口需求。但对于短期需求,欧洲可能存在再气化能力缺口的风险。近期北溪1号因检修以及设备故障相关原因,输送量已下降至额定输送能力的20%左右,接下来该管道能否恢复到正常运行的满负荷状态,以及能不能恢复,还有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将使得欧洲天然气的供应情况更加严峻,欧洲对LNG进口的需求也会更加迫切。如果北溪1号出现完全断气的情况而且完全用LNG去取代这一部分降量,今年晚些时候欧洲可能将没有足够的再气化能力去接收足量的LNG。如果北溪1号低输气量情况持续到明年,那么计划今明两年投产的接收站需要全部投产,LNG才能完全填补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的降量。
长期需求前景不明
尽管多国陆续表示新建或重启接收站建设计划,但从长期来看,欧洲LNG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欧洲推进大型LNG项目前景仍不容乐观。
欧洲的LNG接收站建设计划以浮式设施为主,2021年到2030年之间,欧洲超过七成的再气化能力增量将来自于浮式设施FSRU,因为建设时间较短,而且在欧洲需求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相较于固定装置,浮式装置也更为灵活,固定装置长期看可能会出现资产搁置的情况。欧洲加大LNG接收站建设力度主要是为了确保未来几年的能源安全,但从长期来看,由于能源转型,LNG接收能力富余的情况或将出现。预计到2024—2030年,接收站的利用率将回落至50%以下。欧洲不太愿意签署大规模长协这一点上也反映出欧洲LNG长期需求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欧洲LNG需求的本质是在能源转型加速的情况下确保能源安全,预计欧洲各国政府将在一定程度上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并为天然气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更多的支持。虽然政府的大力支持会使项目更容易进行,但仍然需要克服其他方面的障碍,包括天然气在欧洲能源结构中不太清晰的定位、投资者对欧洲天然气需求前景缺乏信心,以及环保组织的反对声音。之前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欧洲推进LNG项目困难重重。德国近期重启的Wilhelmshaven浮式接收站项目在2021年4月被取消,据报道原因是对需求不足的担忧。由于类似的原因,荷兰公司Vopak在去年11月宣布退出另一个在德国重启的Brunsbuttel浮式接收站项目。
今年夏季,欧洲能应对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但随着时间推移,就需要库存充足来满足冬季需求,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北溪1号输送量必不可少,这条管道曾在大部分时候为欧洲管道气进口提供坚实支撑。得益于最近几个月LNG进口大幅增加,欧洲注气程度接近库容的70%。但北溪1号输送量暴跌,让欧洲的注气计划以及冬季供应不容乐观,也使欧洲面临的天然气供应困境雪上加霜。去年,由于年初的低温天气,欧洲天然气库存消耗较多,而且去年下半年冬储准备不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降低,欧洲出现了大范围的天然气供应短缺现象。这些因素也加深了对今冬欧洲天然气供应的担忧。
(文/熊维 睿咨得能源天然气研究高级分析师,中国石油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