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企业都开始讨论ESG,但如何激活ESG内生动力,并将ESG转化为企业业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ESG是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和评价标准。
从投资和实践角度来看,投资机构将ESG纳入投资决策,那些ESG表现优异的企业,往往拥有较强的可持续盈利能力,能够取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企业将ESG融入公司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也有利于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有研究表明,重视ESG的企业通常风险更低,运营状况更加稳定。
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沪深两市共有超1100家A股公司发布了2020年ESG报告,发布报告的公司数量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四分之一。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ESG,重要原因在于监管层对企业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此外,按照国资委要求,未来将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实现相关专项报告披露的全覆盖。
但推动ESG披露不能只依靠自上而下的监管要求,更重要的在于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能够从ESG中获得切实利益才是企业践行ESG的重要推动力。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气候投融资受到广泛重视,这也是国内ESG投资最为关注的领域。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通过3—5年的努力,试点地方基本形成有利于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政策环境。
资金也开始流向碳减排领域,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1827亿元,支持银行发放碳减排领域贷款3045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超过6000万吨。
如果能够取得较高的ESG评级,这将有利于企业获得低成本的融资。虽然国内ESG整体发展较快,但仍面临不少障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统一的ESG评级体系,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投资者和企业难以确定参考线,就无法准确评估ESG成果。
事实上,不同于财务数据,ESG数据侧重于定性,所以在ESG评级中的各项指标缺乏清晰度和一致性,而不同的评级机构在方法论和数据来源方面存在差异,如果缺乏透明度,将进一步降低评级结果的可信度。
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在尝试加快推动建设国内统一的ESG评价体系。7月25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了国证ESG评价方法,发布了基于该评价方法编制的深市核心指数(深圳成指、创业板指、深证100)ESG基准指数和ESG领先指数。这套ESG评价工具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3个维度下,设置了15个主题、32个领域和200余个指标,全面反映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时间和绩效。每个指标得分在加权后逐级加总,就是企业的ESG评分。
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唐瑞此前公开表示,深交所将建立ESG评价体系,积极拓展评价结果应用,提升市场影响力。
国政ESG评价方法的推出可以视为国内ESG评价标准的起步,但未来仍然需要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进一步完善绿色债券、碳交易等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