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论坛上的文章传遍网络。任正非认为,由于战争的影响以及美国继续封锁打压的原因,全世界的经济在未来3到5年内都不可能转好。
他要求华为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将寒意传递给每个人”,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
对于与华为有合作的车企、特别是尚处于亏损中的车企来说,任正非的这一表态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其中,与华为合作程度最深的赛力斯(SH:601127),也许能感受到更深“寒意”。
不久前刚刚更名赛力斯的小康股份,布局乘用车多年主业未见起色,直到傍上华为这棵“大树”,才逐步被市场接受。
对赛力斯来说,不仅需要借助华为的名声,而且最核心、利润最丰厚的设计和销售环节,也不在自己掌控之下;而对华为而言,赛力斯只是切入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众多“棋子”之一。面对“寒冬”和战略调整后的华为,赛力斯前途未卜。
向华为“交出了灵魂”
赛力斯今年7月更名前叫小康股份,其前身小康集团成立于1986年,依靠摩托车零部件业务和电器弹簧业务起家;2002年进入汽车市场后,与东风汽车合资合作,生产东风小康微客货车以及汽车发动机。
2014年,东风小康推出风光360,正式进入乘用车市场,并逐步成为小康股份的主营业务;2016年,小康股份出资,SF MOTORS在美国成立。
2018年,小康股份将SF MOTORS、重庆金康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两家子公司的股权转让给金康新能源,推出赛力斯(SERES)品牌,转型新能源。
转型后,市场反馈并未达到预期。
2020年7月,赛力斯首款SUV车型SF5量产上市,全年卖出732辆;与之对比的是,同为增程式的理想ONE,2020年交付量高达32624辆。至此,赛力斯的乘用车、包括新能源汽车业务一直未有任何起色。
主业的困境在和华为深度合作后发生了根本性改观。
2021年,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推出汽车品牌AITO,并相继推出两款车型问界M5、M7。相比此前的SF5,华为对AITO的生产制造环节参与度更深,并直接负责其运营与销售。
根据公开数据,问界M5交付量已破万,并实现了单月大订单破万。而本月初发布的新车问界M7,订单也已突破两万。
销量翻天覆地的背后,与华为的强力背书和深度合作有直接关系。
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方式共有三种,最浅层的合作是以普通零部件供应商身份参与,称为“Tier1模式”,售卖鸿蒙操作系统、域控制器等零配件。
更深一层的是“Huawei inside(HI)模式”,即车企搭载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由华为和车企联合开发,长安汽车阿维塔、北汽极狐、广汽等属于这种方式。
华为与车企绑定最深的是“智选模式”,华为会深度参与到整车设计和定义环节,同时提供华为门店销售渠道,赛力斯AITO问界M5、M7就是该方式合作推出的车型。
除了设计和销售环节,华为还给赛力斯配置了电控、电机、减速器三合一的核心电驱动系统DriveONE。
也就是说,为了换取华为最深度的合作,赛力斯出让了设计、销售渠道,以及电控、电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的控制权。
也难怪上汽高管曾公开宣称,“使用华为整体解决方案,是把灵魂交给了华为”。
值得注意的是,交出了灵魂的赛力斯,命运仍然不能由自己掌控。
赛力斯是否会成为“弃子”?
2019年,华为成立汽车BU,标志着华为开始正式涉足汽车业务。
2021年,华为研发投入为1427亿元,其中汽车业务的研发投入达超过600亿元,占比接近一半,研发团队也从2020年的2000余人,猛增至2021年的5000余人。
任正非曾表示,每年要拿出5亿美元的预算投入到汽车业务中,并且对汽车业务,6年时间内不作盈利要求。
然而,这一情况随着华为喊出“寒冬已至”,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而出现变数。
作为与华为深度合作、尚处于巨额亏损之中的赛力斯更是“瑟瑟发抖”。
今年上半年,赛力斯营业收入124.16 亿元,同比增加68.14%,归母净利润-17.27 亿元,亏损额同比扩大258.97%。
从盈利能力看,尽管公司毛利率显示出触底回升的迹象,但由于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持续投入,研发、销售、管理费用增幅更大,净亏损反而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
造车也是一个烧钱的活。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说过“汽车行业的门槛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很多,没有400亿元可能干不了”;雷军为造车,也“准备了1000亿”。
数据显示,赛力斯自2016年上市以来,共增发三次,累计实际募资净额135.73亿元,主要投向了新能源车领域。算上其他融资投入,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投入至少200亿元,其中包括超60亿元的股权投资、近100亿元的研发费用、近40亿元的产能投资。
除巨额亏损和大额投入需要考虑外,华为的造车朋友圈、特别是深度合作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容。
今年6月,华为被曝出已与奇瑞、江淮签订合作协议,也将采用类似赛力斯的合作模式。肯定的是,未来华为的合作伙伴会越来越多,与长安、广汽、极狐等厂商HI模式的合作势必进一步深化,赛力斯失去排他性和唯一性的优势将成为必然。
一旦华为真正着手转向以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为主导的方向,赛力斯又将该如何面对无品牌、无核心技术、无销售渠道,又处于巨亏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