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光伏产业链上游的硅料价格涨幅已超30%,下游电池片、组件企业的成本陡然增长,即使是硅片环节的毛利率也“应声而落”。
在这场光伏产业链的“涨价潮”里,硅料环节“吃掉了”最多的利润。
“不能再涨了,再涨下去,大部分利润都被上游硅料企业吃掉了,下游做组件的就要‘饿死了’。”江苏某光伏行业资深人士如是说。
硅料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8月31日晚,PV infolink披露了最新一期的光伏产业链价格数据,多晶硅致密料的均价为303元/kg(约合30.3万元/吨),较此前一周上涨0.7%,最高报价达到310元/kg(约合31万元/吨)。
相对于2022年1月初的23万元/吨,硅料的价格今年以来涨幅已经达到了约32%,而硅料的价格上涨原因就是供不应求,“疫情、生产事故等外部扰动进一步放大了供求失衡造成的影响。”
中信建投期货研究员王彦青认为,硅料供应短缺的问题主要归因于以下两点:产业链产能错配和外部冲击,其中,“产业链产能错配”在于硅料产能建设周期约为12-18个月,爬坡期约为3-6个月,远高于下游各环节,这就导致当光伏产业快速爆发增长时,原先的硅料产能无法满足需求增量;“疫情和停减产等外部冲击”则进一步加剧了硅料的供不应求。
“在供不应求的背景下,上半年不赚个三倍的利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硅料的。”某券商电新行业分析师“戏言”硅料企业的盈利情况。
资料显示,国内的硅料企业主要是六大企业,即通威股份(SH:600438)、大全能源(SH:688303)、新特能源(HK:01799)、协鑫科技(HK:03800)、东方希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希望)和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洲硅业)。
硅料量价齐升,新特能源、大全能源、通威股份上半年均实现业绩翻三倍的好成绩。上述三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56.17亿元、95.25亿元、122.24亿元,增速分别达到357.37%、340.81%、312.17%。
而协鑫科技则取得了上市以来的最好成绩。公司实现营收153.26亿元,同比增长74.1%;实现归母净利润69.09亿元,同比增长187.1%;多晶硅产量4.01万吨(不含联营公司3.23万吨),远超去年全年业绩。
在光伏电池由P型向N型的转型趋势下,硅料企业的步伐也没有停下。通威股份董事长谢毅在8月23日业绩说明会上向投资者透露,目前N型硅料已有批量出货,“公司产能后期可根据客户需求全面满足N型用料的生产。”
8月部分地区对工业用电有所限制,在上述券商电新行业分析师看来,这不但影响了8月下旬硅料供应节奏,还可能对9月上旬也产生负面影响,“硅料价格至少还会继续维持高位,短期内大幅下跌的概率极低,但即使上涨,硅料整体价格上涨的空间很有限,对下游来说,至少可以缓一口气了。”
“硅片双雄”毛利率下降
硅片环节是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环节,随着技术的进步,N型硅片占比上升,大尺寸与薄片化趋势日趋明显,但是硅料价格的上涨抑制了硅片环节的盈利能力。
“虽然限电会导致硅料供应不足,硅片有效产量在8月-9月受到制约,但是从硅片的最新数据来看,价格已经不涨了。”上海某私募基金人士告诉时代财经,从他们调研的结果来看,166mm尺寸硅片价格有松动的迹象。
“这种产品已经进入退坡阶段,价格松动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在硅料涨价的情况下,182mm尺寸、210mm尺寸的硅片价格却没有上涨,这或许跟硅片厚度数据下降有关。”该私募基金人士表示。
8月31日晚,PV infolink披露的光伏产业链数据显示,单晶硅片(166mm/155μm)均价为6.26元/片,单晶硅片(182mm/155μm)均价为7.52元/片,单晶硅片(210mm/155μm)均价为9.91元/片。
时代财经注意到,PV infolink在今年8月3日起将硅片的公示厚度由160μm降至155μm,三个硅片产品的价格相应调整。
从PV infolink披露的数据来看,硅片今年以来的涨幅也不少,以单晶硅片(182mm/160μm)为例,该硅片在今年1月初的均价为5.80元/片,以目前7.52元/片价格计算,涨幅约29.66%。
硅料持续涨价的背景下,虽然硅片环节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但硅片企业盈利能力显然不如上游的硅料企业。
在8月24日晚的业绩说明会上,隆基绿能(SH:601012)董秘刘晓东向投资者表示,今年二季度,硅片的毛利率约为21%,较第一季度的24%略有下降,主要原因就是二季度硅料价格进一步上涨。
时代财经注意到,尽管“硅片双雄”隆基绿能与TCL中环(SZ:002129)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了29.79%和92.10%的增速,但光伏产品毛利率均同比下降,2022年上半年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7.61%和17.07%,同比下降了5.12个百分点和3.78个百分点。其中,TCL中环光伏硅片毛利率降至18.37%,同比下降3.09个百分点。
行业头部公司对于硅料涨价的消化能力较强,相比之下,京运通(SH:601908)上半年则出现了净利润增速下滑的情况。
京运通在中报中表示,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乐山一期爬产、2022年第一季度乌海基地检修等内外因素叠加影响,新能源业务(硅棒、硅片)毛利率同比下降。今年上半年,京运通实现营业收入约49.95亿元,同比增加112.46%;实现归母净利润约3.88亿元,同比减少14.64%。
“显然是硅料涨价导致硅片环节的毛利率下降。”上述江苏某光伏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时代财经,虽然硅料价格持续上涨也带动了硅片价格的上涨,但是硅片环节的综合成本较多,“即使价格在上半年涨幅不小,但盈利能力明显是不如硅料环节的,这从隆基、中环的硅片毛利率下降的情况就可以看出来。”
至于硅片企业是否会继续提价来应对上游的硅料涨价,隆基绿能相关人士告诉时代财经,相对硅料涨幅,整个硅片环节的涨幅并不大,“从过去多次提价来看,还是不能覆盖硅料的成本支出。未来是否会提价,还是随行就市的逻辑。隆基也要照顾到下游的装机情况,毕竟要有龙头的责任,要让整个产业链共赢。”
除去提价之外,上述隆基绿能相关人士表示,薄片化也是降本增效的一个办法,“现在行业有做更薄的(硅片),实际上隆基也都能做,但隆基可能更保守,只有全方面验证薄片化稳健可靠的时候才会去做。另外,还有管理、自动化等方面也都可以降本。”
电池片盈利持续提升
随着限电的影响逐渐发酵,电池片的供应受阻使当前价格仍然居于高位,更重要的是,电池片环节的盈利还是持续提升。
8月31日晚,PV infolink披露的光伏产业链数据显示,单晶PERC电池片(166mm/22.8%+)的均价是1.28元/W,单晶PERC电池片(182mm/22.8%+)的均价是1.295元/W,单晶PERC电池片(210mm/22.8%+)的均价是1.28元/W。
时代财经注意到,电池片的价格涨幅虽然不及上游硅料、硅片的涨幅,但今年以来,三种尺寸电池片价格的涨幅基本上也都在20%左右。
“至少可以说明,电池片环节还是有能力向下游传达成本的。”上述私募基金人士告诉时代财经,尽管下游的部分组件厂家以减产降低开工率的方式来应对电池片涨价,但是限电使电池片供应依然短缺,预期8月-9月上旬电池片价格难以松动。
2022上半年电池片出货排名仍旧以通威股份、爱旭股份(SH:600732)、江苏润阳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阳股份)维持前三名的龙头地位。
电池片的涨价也反应在了部分上市公司业绩上。通威股份2022年半年报显示,公司电池片销量21.79GW,同比增加54.55%,大尺寸占比超75%。随着金堂二期8GW、眉山三期8.5GW的投产,预计2022年底公司电池片产能将超过70GW,其中大尺寸占比将超90%,下半年硅料新产能释放带动组件排产放量,国金证券预计大尺寸电池片盈利能力有望持续修复。
“电池片榜眼”爱旭股份披露的2022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9.85亿元,同比增长132.76%,超过2021年全年154.71亿元的营收规模;实现归母净利润5.96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2375.81万元,同比增加近6.2亿元,扭亏为盈。
在出货量方面,今年上半年,爱旭股份实现了PERC电池出货量16.5GW,同比增长94%,大尺寸电池出货占比持续提升,上半年大尺寸电池平均出货占比达80%以上。
“盈利在持续好转,整个电池片行业都在好转。”上述江苏光伏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时代财经,从电池片的重要性来看,发电效率和使用寿命是光伏组件价值的核心,“电池片的生产工艺水平直接影响下游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虽然PERC电池量产效率今年将达23.3%,产能占比将超过80%,市场份额还是稳居第一,但是从P型电池向N型电池转型是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主流肯定是N型电池技术。”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到2030年,光伏电池技术市场会进一步被高效电池产能所替代,N型电池将成为市场主流。
组件竞争格局即将改变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光伏行业组件订单正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基本形成以晶科能源(SH:688223)、天合光能(SH:688599)、隆基绿能、晶澳科技(SZ:002459)为核心的Top4阵营,占据上半年全球出货量的60%以上。
上述私募基金人士认为,虽然光伏装机量持续提升驱动组件需求向好,但是上游硅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也让组件环节承受了不小的成本压力。从价格涨幅上来看,组件环节向下游转移成本的能力并不高。
8月31日晚,PV infolink的数据显示,182mm和210mm单晶PERC组件(单面单玻)均价为1.98元/W,今年以来涨幅仅为5%左右。
毛利率下降也成为组件环节企业面临的难题。晶科能源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为10.25%,同比下降4.09个百分点。
隆基绿能董秘刘晓东在8月24日晚业绩说明会上向投资者表示,公司组件今年二季度的毛利率是12%,比一季度下降了大概6个百分点左右,“主要原因是二季度有一些交付的组件订单,特别是原来签订的一些价格,受上游硅料、硅片、电池这些环节涨价,组件环节的价格压力就比较大。”
而晶澳科技今年上半年综合毛利率为13.21%,较去年同期微增0.19个百分点。
面对硅料价格上涨的问题,晶澳科技相关人士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公司通过优化订单和供应链管理及提升产能利用率,“包括订单和采购原材料之间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等多种方式来应对原材料涨价压力,新建产能快速达产达效,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和生产自动化水平,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工制费,持续控制降低可变动成本,提升盈利水平。”
今年初,晶澳科技预计全年组件出货量为35GW-40GW,上述晶澳科技相关人士表示,随着全球的市场需求向好,希望公司最终的出货量更多。“公司目前在全球有12个生产基地,在东南亚完成了‘硅片、电池、组件’的一体化产能布局,目前大概是2GW左右的产能,今年底达4GW左右。未来,公司会结合市场需求增长、原材料价格走势,以及新建电池组件产能释放,按照公司发展规划稳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不过,对于整个组件环节来说,今年8月最大的变数来自“硅料龙头”通威股份高调进军组件。
8月19日,通威股份拟中标华润电力3GW光伏项目光伏组件设备集采的消息引起了光伏行业的“巨震”。天合光能当日盘中最大跌幅超16%,隆基绿能最大跌幅超8%,晶澳科技的股价更是触及跌停,而通威股份的股价则逆势上涨了4.88%。
“无论中标结果如何,组件的未来竞争格局都将被改变。”上述江苏某光伏资深人士告诉时代财经,通威股份的报价要比亿晶光电和隆基股份报价低0.05元/W,已经被业内认为是掀起组件价格战的信号,“通威有硅料的成本优势,布局组件主要是为了应对硅料未来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通过组件消化扩张的硅料产能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体化的优势持续获得利润。”
有消息称,通威股份预计2023年年底或有50GW的组件产能规划落地,而隆基绿能今年全年的组件出货量也就50GW。
因此,上述江苏某光伏资深人士认为,一旦通威股份的组件产能落地,凭借自身成本优势,大概率将会重新改变组件环节的竞争格局。
中小企业生存愈加困难
相对于组件头部企业,中小组件公司已经举步维艰,“老牌组件企业”银星能源(SZ:000862)近日宣布,旗下子公司宁夏银星能源光伏发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星能源组件”)资不抵债,同意按照法定程序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并办理注销登记。
不过时代财经了解到,因光伏组件市场竞争激烈、生产设备陈旧等原因,银星能源组件亏损严重,且自2018年以来一直处于停产状态。
这是近年来光伏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8月31日,时代财经联系了多家光伏中小企业,基本上都在“生死存亡线”上挣扎。
常州一家光伏中小企业相关负责人李骏(化名)告诉时代财经,“我们之前是生产组件的,但是现在面临两个问题,上游的原材料涨价太厉害,下游客户又认品牌,我们小公司哪里搞得过上市公司?”
李骏的生产线也相对落后,再加上没有资金对生产线升级换代,他最终关停了生产线,“现在我们转做光伏工程,主要是分布式光伏,赚点辛苦钱。现在只能这样,先‘活下来’再说吧。”
天眼查数据显示,最近一年,注销的光伏企业信息达到3199条。
宁波一家光伏中小企业相关负责人吴伟(化名)告诉时代财经,光伏组件位于整个光伏产业链制造环节末端,直接面向终端应用市场,其下游为光伏电站系统,“组件对上下游几乎都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垂直一体化’企业可能还好一点,能够降成本,但是小企业就没有这种能力了。”
他表示,自己所在组件公司产量比较小,每瓦连5分钱都赚不到,“现在只能等着硅料明年降价了,看看情况怎样。”
在采访中,多家中小光伏企业都向时代财经“抱怨”上游硅料“吃掉了”行业大部分利润,导致下游中小企业生存“举步维艰”。
“至少一半以上组件企业都选择离开了,留下的大多转行做光伏工程了。”吴伟坦言。
纵观今年以来的光伏产业链,价格博弈是永恒话题,硅料还是获得了产业链上的大部分利润,组件环节压力相对较大。而随着通威股份的入局,未来的博弈也将更加微妙。
“随着更多的资本、新玩家、跨界者不断涌入,光伏产能过剩的担忧开始显现,行业洗牌也难以避免。谁有更强成本控制能力,谁具备一体化优势,谁最终就能在未来的‘洗牌’中脱颖而出。”上述江苏光伏行业资深人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