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微商怎么加好友  网易  凝胶  奢侈品  文案策划  微商快速成交  视频营销  微信小程序  阿里巴巴  微商 

不再谈“芯”色变,产业链“芯情”变了!

   2022-09-24 互联网货源代理网330
核心提示:芯片产业变了,尤其是自主车用芯片。“以前汽车的生死门是发动机,未来就是芯片。很多汽车企业嘴上会这样说,但脑子里其实不是真正这样想的。”2019年

芯片产业变了,尤其是自主车用芯片。

“以前汽车的生死门是发动机,未来就是芯片。很多汽车企业嘴上会这样说,但脑子里其实不是真正这样想的。”2019年10月,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在接受《中国汽车报》专访时指出。彼时,中国首款车规级AI芯片——征程2刚刚发布。

到了如今,芯片对于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与此同时,如果说两三年前“缺芯”问题凸显之初,被打得措手不及的整个汽车产业链企业是处于无从下手或是不愿多谈的状态,那么今天,芯片已经成为“可以说的事”。

三年前:产业链谈“芯”色变

2019年,华为手机历经7年而完成的“全球第一”的梦想,被美国的一纸禁令打碎,使国人深切感受到了缺芯之痛。与此同时,逐渐显露的车用芯片供应失衡问题,也使得打造自主车用芯片的重要性凸显。

201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11年蝉联全球第一,然而汽车半导体产业却令人忧虑,其中作为汽车重要零部件之一的IGBT芯片仍有90%以上依赖进口。

到了2020年,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加剧了“缺芯”问题导致全球汽车制造商芯片短缺,一些汽车厂商被迫停产,给全球汽车产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安全感缺乏,弥漫在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链之间。此时的中国汽车芯片厂商,虽然看到了自主芯片上车的机会,但由于自身的尚且弱小,不得不在多个公开场合呼吁政策支持、行业支持和主机厂“给机会”。而一向是产业链绝对主导的整车厂,一方面坚持“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要自研芯片,另一方面面对智能化变革又显得“力不从心”进而有些谈“芯”色变。

“主机厂与有软件能力的芯片公司进行整体战略合作是必由之路,例如宝马与Mobileye,奔驰与英伟达,中国品牌与地平线。”2020年9月,余凯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这样呼吁。

三年后:畅谈强芯 产业链更自信

不过,这次危机也让整个汽车产业链进行深刻反思并意识到,芯片的国产化是我们必须完成任务。经过三年发展,无论是整车厂、tier1还是芯片厂商,都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在近期的行业大会上,在汽车行业企业的公开表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日前,上汽集团表示,上汽去年已明确了大算力芯片和MCU芯片的国产化策略,形成了191类国产化芯片清单,以及48个首批次汽车电子芯片推进项目清单,并推进75款芯片完成国产化开发进入整车量产应用,还搭建了汽车电子芯片第三方联合评价平台,减少芯片企业重复认证投资并缩短认证周期,共同促进车规级芯片的国产化。

在近日的广汽上半年财报沟通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正式提出了补链强链计划。目前,广汽集团已在芯片上推进“补强”,如建设开工IGBT芯片封测项目、完成对粤芯半导体追加投资等。

8月末举办的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地平线总裁陈黎明提到,从2020年缺芯开始,以及地缘政治造成的供应链紧张,都驱使了整个行业供应链发生巨大的变革。整个供应链从传统的链条状垂直式的模式发生变化,正在从链状走向网状,变得更加扁平化,形成网状协作的关系。

日前举办的第四届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黑芝麻智能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表示,舞台大小由芯片厂商决定,但是戏怎么唱要由合作伙伴来共创。所以芯片厂商要搭建好舞台,将功能、性能、冗余做得足够大,才能让软件厂商和下游伙伴施展与创新。

         

可以看到,如今的整车厂面对芯片问题侃侃而谈,并在加大、加深与自主芯片企业的合作;如今的芯片厂商也更自信、更有底气去畅谈如何“强芯”、如何为车企赋能、如何共建生态等话题。

自主芯片量产提速 产品范围不断拓宽

变化背后,是“量产”已经成为自主芯片行业的关键词。

截止2021年12月,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征程2、征程3)累计出货量已突破100万片,与超20家车企签下超70款车型的前装量产定点项目。据陈黎明介绍,征程5芯片已经落地,跟一汽红旗、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安汽车等深入合作。同时,地平线已经开始下一代芯片的研发,算力更加大,同时覆盖不同的应用场景。

芯驰科技联合创始人/CEO仇雨菁向记者介绍了其最新进展。一是完成了“四芯合一”的产品布局。其中,智能座舱、网关芯片已经大量出货,年内将达到数百万量级,智能驾驶和MCU芯片也将在年底量产。二是芯驰先后完成了ISO26262 ASIL D最高功能安全等级流程认证、AEC-Q100可靠性认证、ISO26262功能安全产品认证以及国密认证,成为国内首个“四证合一”的车规芯片企业。

杨宇欣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黑芝麻智能的华山二号A1000芯片已完成所有车规级认证,也是首个量产的符合车规、单芯片支持行泊一体域控制器的国产芯片平台。今年,公司将发布新一代芯片产品。目前,公司已和江汽集团达成平台级战略合作,多款思皓品牌量产车型将搭载华山二号A1000芯片,后续更多搭载车型将陆续发布。

          

可以说,国产汽车芯片在当下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自主品牌车企已逐渐开始接受和主动拥抱国产芯片,一些提早布局的芯片公司也开始享受市场红利。自主芯片供应商在智能座舱SoC、自动驾驶SoC、网联SoC、MCU、功率芯片、传感类芯片等领域均有所布局。虽然部分芯片的大规模量产还需时日,过渡期和磨合期较长,但发展前景良好。

供应到共赢 芯片商地位提升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对记者表示,除了缺芯以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汽车已经从原来的机械产品转变成一个智能网联终端。汽车产品的升级迭代,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芯片技术做支撑。

有业内人士则对记者表示,变化的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前行业缺芯的大背景,迫使整车厂商直接与芯片公司谈保供、抢配额;二是越来越多的车企自研座舱域和自动驾驶域软件,包括OS及中间件等底层软件。现阶段,底层软件和具体芯片并未达到理想的解耦状态,造成了一旦选定芯片平台就很难更换的局面,这也促使芯片公司与车企的绑定关系不断加强。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认为,之所以“芯情”出现了新变化,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近几年汽车行业的智能化方向呈现加速趋势,从各主要汽车强国以及国内的自动驾驶测试情况甚至牌照落地情况来看,自动驾驶发展趋势越来越迅猛。二是智能化趋势拉动了电动汽车的盈利。这一点上,以特斯拉的产品实现情况最为显著。三是汽车行业尤其是国内缺芯的原因已经有所变化,目前更主要是国际政治、军事等形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芯片封锁,并且AI和汽车智能驾驶芯片又首当其冲。综合来看,“芯情”已经有所变化,车企以及核心技术供应商的心情乃至心态,也就自然发生了新变化。

仇雨菁认为,芯片企业、Tier 1和车厂的关系正经历从传统的“供应”到“共赢”阶段的转换。当汽车芯片公司提供最专业的产品,Tier1提供非常专业的服务,而车厂也并没有“缺少魂魄”,而是很好地利用Tier1和Tier2可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产出一款有个性的产品。当三方都能达到利益最大化,实现了共赢,此时才是真正稳态的状况。

“汽车进一步智能化,将大幅提高芯片供应商在汽车行业的地位。比如,市场对自动驾驶主芯片的需求看涨,这一类型产品技术复杂,整车企业很难短时间‘吃透’,因而会更加依赖芯片供应商。在自动驾驶功能的实现过程中,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将被淡化,整车企业与芯片公司直接合作将更为普遍。如果汽车功能未来进一步集成在主芯片上,那么芯片公司的地位可能还会提升。”探索科技(Techsugar)首席分析师王树一对记者说。

“芯片”如何才能谱“新篇”?

可以看到,围绕芯片所组成的生态不断扩大,整零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入,各种投资合作目不暇接。在电动智能化发展的新时代,企业们都已经深深地意识到通力合作的重要性。

杨宇欣指出,汽车产业生态更加紧密的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机遇来自国内整车厂正在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快速迭代,自主芯片厂商可以提供性能更强的芯片产品和配套方案去支撑这种迭代;另一方面,国产芯片企业需要更好地打磨产品,让产品走向成熟,包括符合各项车规安全标准、成熟的配套软件方案等。

曹广平认为,多年来,芯片行业难以形成高水平、较完整、有后劲的产业链,关键还并不在于芯片产业的各相关技术上。问题出在芯片行业发展所需的企业运营机制、市场环境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科研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政策扶持机制等相关各方机制上,难以组织起多家企业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集群,而仅形成了一两个“独较瘦”,而沦为了国外竞企打击的对象。产业也就长期沦为了“跟随”,错过了很多机遇,进而形成芯片行业的代际差。所以行业从这些方面找原因,向相关部门提要求,密切配合,搞活机制是重点,“芯片”行业才能谱“新篇”。

仇雨菁认为,“中国芯”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不能只做低端替代。在产品上,首先要掌控车的核心域控(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中央网关、MCU),同时,要保证在高性能、高安全(功能、性能、信息三方面)上不妥协。缺芯是起伏的过程,国产化的大门打开之后,国产化芯片是否能真正抓住市场才是最重要的。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日前在公开场合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指导企业加大汽车芯片和软件的相关技术攻关,推动技术芯片生产线制造能力提升,指导车规级检测认证的能力建设,加强优秀汽车芯片方案的推广应用,并与车载操作系统加强适配,用好相关政策,促进汽车芯片产品的批量上车应用。

“车载芯片行业正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正在经历从功能车到智能车的时代转折,智能芯片呈现爆发式需求,对芯片性能的要求也迅速增加,诸如智能座舱从单屏到多屏的转换、智能驾驶的发展等等。与此同时,在疫情、国际形势等影响下,‘断供’之剑高悬,芯片供应依然处于紧缺阶段,也让我们清楚认识到,芯片等核心技术,尤其是高端产品的自主可控非常重要,这也是芯驰正在做的事情。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的自主芯片一定会在此压力下有更加速的发展,以确保不会受制于人。”仇雨菁对记者说。

在采访中能感受到,面对自主强芯,中国芯片企业的态度更加从容。有专家建议,自主芯片企业应该进行长期发展规划,避免短期利益驱动,以“十年树木”的心态去培育市场,才能真正被市场认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互联网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互联网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