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去秋来,四川电荒危机得以暂时缓解,但是电力紧平衡并未真正走远,今冬明春甚至有陷入二次危机的风险。
(公众号hxny3060)获悉,9月20日,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召开全省控制性水电站蓄水保供专题视频会议。会上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水电大省四川的电力保供形势仍然紧张。
8月中旬,彼时的四川省还在“电荒”中,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就定下了蓄水保供“硬任务”:到今年11月初,四川20座控制性水电水库要完成130亿立方米蓄水。
然而,受7、8月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截至9月20日,四川全省20座控制性水电站回蓄水量66亿立方米,仅完成蓄水任务的51%,仍有64亿立方米的蓄水缺口。
如果夏秋连旱形势延续并影响到蓄水保供,那将意味着,下一个汛期到来之前的冬春时节,四川省电荒仍有“卷土重来”的风险。
四川电力保供仍存缺口
今年7—8月,由于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四川省出现了“四最”叠加的严峻局面,即最极端高温、最少降雨、最枯江河来水和最高用电需求,水电发电量锐减50%以上,加之高比例的水电外送,四川出现了大规模电荒,影响到众多工商企业,在局部地区一度波及民生。
为了满足保供需要,水库电厂被迫消库发电,水位持续走低。猴子岩、长河坝、宝珠寺、亭子口等水库在8月中下旬就已经耗空。
为此,四川省内水资源调度的主管部门和牵头单位——水利厅在8月中旬就组织控制性水电站管理单位制定“一库一策”蓄水方案,充分考虑来水最少、蓄水最不利等情况,逐库细化落实蓄水时机、任务、进度和保障措施。
根据四川省水利厅统一部署,全省20座控制性水电水库的130亿立方米蓄水任务,已被按旬分解为7个阶段,逐旬、逐段明确蓄水目标。目前,各控制性水电站的蓄水工作正有序推进。
然而,从最新的情况看,蓄水工作的推进进度并不乐观。在9月20日的会议上,来自省级水利、经信、气象等部门以及水电站管理单位的代表,在提到今冬明春蓄水保供任务时,不少人都表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先看水电供给,目前,四川全省20座控制性水电站需增加蓄水量达64亿立方米,其中主要负荷区(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的8座控制性水电站需增加蓄水量达40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偏多近40%。与此同时,预计9月下旬至11月,四川各主要江河来水仍然以偏少为主,今年蓄水保供形势不容乐观,这无疑将影响到四川接下来的水电供给能力。
而在来水偏少的形势下,用电量却在大幅增加。今年1-7月,四川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8.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1个百分点,维持强劲增长水平。
据相关部门测算,若考虑来水不足、水库蓄水不够、电煤燃气不足,留川电量和外购电量难以保障等不利因素叠加,四川电力供应或出现10%—30%的缺口,迎峰度冬电力保供形势十分严峻。
跳出水电综合施策
四川出现的电力紧张,说明当下的四川电力系统缺乏足够的应对意外冲击的能力。而若要有效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问题,需要跳出水电,需要电源侧和电网侧的综合施救。
先看发电结构。以“水电大省”自居的四川,却在今年丰水期遭遇严重电荒危机,这与其电力结构过于依赖水电大有关系。截至2021年底,四川全省装机容量11435.1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接近78%,火电1824.9万千瓦,装机容量占比16%,风电光伏占比仅6%。
也是因此,增加火电作为应急调峰的能源,是优化目前四川电力结构问题的首要任务。尽管国家对新增煤电产能一直采取严控措施,但为了应对极端罕见缺电情形,四川煤电装机应该更加灵活。同时,也应考虑建立煤炭储备机制,由政府或发电央企建立长期的煤炭储备,保证煤电机组的调峰用煤。
参考同是水电大省的云南省,经历过去年干旱带来的水电危机之后,今年初云南印发2022年能源保供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力争在年内开工480万千瓦清洁煤电项目。同时提出要千方百计提升火电发电能力,力争全年统调火电发电量450亿千瓦时以上。
其次是跨省的电力互济。四川与陕西有一条±5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即德宝直流输电工程,四川限电期间反向为四川送电,主要利用陕西的火电支援四川,全天满功率300万千瓦时运行。
但目前,四川更多特高压直流线路主要是“点对网”送电,在7-9月的用电高峰期,受端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电力也较为紧张,这些线路只能将四川的电力送出,无法实现反向送电。
也是因此,四川省电网线路改造,和发电机组灵活接入省网与点对网线路的技术攻关,可以让上述并入特高压点对网水电机组在跨省外送电的同时,兼顾一部分四川本地的需求。这样可以打破省间壁垒,通过电力市场使得地区之间的供需得到调剂,实现优势互补和电力互济。
此外,还需要在四川省内完善配电网、微电网。
目前,四川外送水电主要来自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乌东德等大型水电站。四川省内电力供应则依靠中小型水电站,但省内电网建设较为薄弱,川西较偏远的水电囿于网架薄弱问题,无法将全部电量完全送出,往往会出现一边缺电、另一边弃水的问题。
也是因此,解决四川缺电的困境,不太可能会“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长远考虑,多方施策,建立起更加科学的电力结构和更加灵活的电网输配,才是长久解决问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