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8月底,当国内各地面对似火骄阳时,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的一席话刷屏网络,寒意逼人。
诚然,这个世界变得让人陌生,“黑天鹅”与“灰犀牛”频频出现,种种不确定性让人不禁疑惑:世界还会好吗?
问题的答案是摆明的,只要拉长时间维度,一切都会好起来。如今,我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周期,能历经周期而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常怀敬畏之心,永远居安思危、拒绝惰怠,拥抱变化且有所坚守。
春耕夏耘才有秋收,才有希望熬过寒冬再次迎来下一个四时流转,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直面:全球承压
十七年前,托马斯·弗里德曼写著了《世界是平的》,讲述了一个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未来想象:得益于便捷的交通和通信设施,信息、资金、物品和人流动得越来越快,地球表面如同有一层经济和社会瞬时活动的膜。上午在纽约第49大街上发布的新款时装,两小时后就可能在深圳的放样车间中出现,世界就这样变成了平的。
然而在过去几年间,全球化带来的产业链外溢,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国际间的不平衡。铁索连环在一起的全球产业链,在面临全球性突发事件时,更容易传导扩散风险。
伴随产业链外迁,全球范围内的单边和保护主义抬头。在此背景下,先是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一度中断了全球的资源流动;再是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直接提高了欧洲的天然气价格。今年8月德国的年化通胀率创下石油危机以来的新高,联邦总理坦言,国家面临困难时期。
现在看来,世界没想得那么平,未来不会再乖乖地成为历史切线上的一个个点。
沃伦·本尼斯和伯特·纳努斯在领导理论中提出了一个VUCA乌卡的概念,即为Volatile(波动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和Ambiguity(模糊性)的集合。颠覆认知且充满不确定性,正是当下的写照。
与大环境同时生变的,还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小环境变化,数据变成了新的生产资料,一些新兴企业拿着看似崭新的技术,喊着核心价值全部生变,要颠覆所有传统。
在一切都不清晰的当下,应该做什么呢?
选择:躺平、冬眠还是储粮
面对大洪水,造方舟的诺亚是因为得到了神谕。事实上,如今发生的一切并非没有先兆,有前瞻精神的企业家们,早就未雨绸缪,或收缩业务链条,或做出了自己的准备,调整企业方向,哪怕当初面临质疑,坚守初心也毅然求变。
202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地产市场陷入低迷,一批地产公司出现债务违约,行业风险迅速集聚。事实上,“房住不炒”是一张明牌,但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解读和应对。万科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公开表示,传统地产粗放发展的行业势头已经过去,企业应该及时调整业务方向,控制拿地建设数量,资金去杠杆。
这并不容易,万科给出的判断时间太早。在此期间,由于各种政策因素,地产行业曾迎来过一波小阳春。彼时,有的地产商选择激进扩张,在建设规模、营收上,老大哥万科被人加速超越,舆论疑惑“难不成,英雄迟暮?”如今,地产的高歌猛进的虚火正在逐渐褪去,一些激进的企业深陷泥沼。万科则凭借轻盈的体态,健康地正常运行。
看到风险,提前屯粮过冬,考验的可不仅是眼光,更是定力。后者的难度更高,尤其是当业内“新技术”涌现,众说纷纭之时。面对新技术、新挑战者、新消费者,如何做到尊重新人,但不简单媚新,并非易事。
2019年,笔者前往德国慕尼黑参加宝马相关访谈会,德方高管曾表示他们在和矿业巨头商讨大额锁单买锂矿、钴矿,并提出未来全面采用钴循环,避免供应风险。彼时,以特斯拉为首,纯电动汽车公司的势头看起来锐不可当,每一场媒体发布会,无论是什么品牌,都会被问到:如何面对特斯拉们的竞争?什么时候推出纯电动汽车?如何推出纯电动专属的汽车平台?
当时的宝马,仍选择油电一体化平台,理由是:给选择者选择的权利。面对还没有全面普及的电动车使用环境,作为一家卖向全球各地、各种使用场景的车企,必须要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原点,兼容并蓄地往前走。对宝马电动化转型慢的质疑,也曾不绝于耳。
但回望2022年,当曾经突飞猛进的新能源汽车老板纷纷叫苦不迭——钱都被节节攀升的矿商赚走时,这些传统车企巨头早就做好了储备,控制住了关键资源,稳步推行着自己的电气化计划。
今年初,宝马集团官方宣布将在2022年内,量产及试生产纯电动车型将达15款;基于全新构架的“新世代”车型将在2024年开始试生产,并于2025年亮相;到2025年底,宝马集团计划在全球交付200万辆纯电动车。
事实上,纯电动并非一种前无古人的新技术,它甚至诞生在内燃机普及之前。过去百余年间,由于电化学特性的限制、储能效率不够、充电不便等原因,让太多企业虽然有所技术储备,但仍把它锁进自己的百宝箱。
并非不能,实乃不为。在业内看来,消费者从传统燃油车转向纯电动汽车的速度,并没有乐观人士想得那么快。毕竟,交通工具的推广和普及背后,面临的都是能源供应的转型挑战。
今年9月,安永在2022年《新能源汽车国家准备指数》提示:新能源汽车充电时所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在中国占比不高,且未来所需电力(伴随电动车迅猛增长后)与目前国内电力产能之间仍存缺口。
去年底,动力煤不足引发的供暖难题,尚在眼前;今年七月,由于降水不足,叠加罕见高温,中国南部多地拉响供电紧缺的警报。一些城市的公共充换电站被迫停摆,纯电动车主望桩兴叹。
考虑到充电设施不足,面对尚在完善中的补能体系,提供混动、插混、电动等更为多元的动力选择车型给市场,或许是当下最为实际的解决方案。将选择权还给消费者,让其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车型,这背后考验的是企业的定力和敬畏市场的决心。
作为混动和插混技术领域中公认的先驱,丰田近年也被质疑“在电动化转型方面步伐缓慢”。
事实上,2021年12月,丰田集团揭幕了自己的电气化战略:预计到2030年,丰田品牌将在全球内推出共计30款纯电动汽车,同年预计销量达350万辆;雷克萨斯品牌将实现旗下所有车型均提供BEV版本的全方位产品阵容。
有舆论认为,这是丰田的妥协,在笔者看来并非如此。纯电动只是丰田手握的技术路线之一,如今稍加强化了这一路线而已。与此同时,作为旗下高端品牌的雷克萨斯,在这场电动化的转型中,无疑扮演着先锋角色。
雷克萨斯中国执行副总经理李晖曾说,“雷克萨斯将在中国坚定推进电气化进程,但不会单边突进,不贸然跟进,整个市场更需要久久为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这才是雷克萨斯。”因此,雷克萨斯依然坚持包括混动、插混、纯电在内的多元化电气化路线,让不同用户有机会体验到不一样的产品,伴随他们真实需求的转变,一步步去满足,从而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和精细到位的服务。
当然,无论技术如何变化,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变,希望体验到实打实的舒适与贴心。这考验的不止是产品和技术实力,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员工相信Ta的力量,并在接待客户时,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出来。
今年,成都车展遭遇高温挑战,受限电影响,场馆内空调低效运行。笔者穿梭于各个展台与采访间,戴着口罩与各家车企高管交流着,如何用数字化技术提高车主满意度,汗流浃背。而在雷克萨斯展台,笔者看到每个洽谈桌上都有自备小风扇,工作人员还为前来问询的人士发放冰镇过的湿纸巾和降温喷雾。所谓用心的体验感,概莫如是。
以用户为导向,提供整套高质量的服务,提升体验以心换心,比在嘴上高喊用户至上,更实在得多。有所变化,也有所坚持,考验定力,更考验眼光。
进化:比起坚韧,不如反脆弱
心理学家卡尔·韦克说过:“根据定义,地图只在已知的领域中才有用,这些领域已经被人们探索过了。当你不确定自己身在何处时,指南针会帮助你,当然,它也只能给你一种大致的方向感。”
在危机中,没有地图可依靠,没有经验可循,一切都在动荡与模糊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人要躺平,在危机中更要拥有自己的“指南针”。
尼采说:“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坚强。”
“黑天鹅”概念的提出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还曾提出过“反脆弱”的概念,“反脆弱”超越“坚韧”或“强固”:“坚韧”至多只能够抵抗震撼和维持原状,“反脆弱”则会变得愈来愈好。
在遭遇3·11东日本大地震后,丰田曾一度被迫面临单一供货源所带来的风险,由此重新制定出了业务连续性计划,该计划要求调整一部分生产线的生产计划,确保各级别车型的良好供应,并提升应对灾难性冲击的能力。
此次事件后,丰田还列出了500个需要安全供应的优先清单,尤其是在意识到半导体生产周期太长的问题后,丰田改变了购买MCU和其它微芯片的方式,要求供应商根据订单时间,储备两至六个月的芯片,为此,还专门从成本消减计划里拿出一部分资金补偿供应商。
这一底线思维,在面临这一轮芯片短缺时,未雨绸缪地保障了丰田供应,2021年,丰田全球销量突破1000万辆,雷克萨斯全球销量突破76万辆,同比增长6%。
2022年上半年,受多方影响,丰田产能再度承压。即便如此,丰田依然保持乐观,保持全年970万辆的产能预期不变,1070万辆的销量预期不变。与此同时,丰田甚至还上调了2023财年营收、利润预期。保证可持续的盈利才能让企业更有底气和实力加大对先进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更好地迎接市场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复杂多变的局势下,丰田有意采取措施减轻供应商负担。丰田将公布的生产计划范围由“提前一个月”调整为“提前三个月”,使供应商便于提前安排工作节奏。丰田还宣布,2023财年下半年暂停对供应商的降价要求,携手度过挑战。
当电动车不再小众,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不盲动、有所为的传统头部玩家,或将王者归来。如同三文鱼腩是最肥美的部分一样,新能源汽车的早期市场教育已经逐渐完成,消费者也从最初的尝鲜,转向大众消费。具有传统优势的巨头们,正带着更为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来到消费者面前,有望迎来丰收的时刻。
做一名审慎的乐观主义者,有所坚守、有所舍弃,跟上时代的步伐,穿越周期之后,才能淬火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