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赛道迎来新玩家,这次下场的是代工大王富士康。
日前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发布了新车型Foxtron Model B的预告视频,将于10月18日举办的年度科技日正式揭晓。
与Model B同时发布的,还有一款名为Model V的电动皮卡。
Model B、Model V乍一听,还以为是特斯拉委托富士康代工的新车型出来了。
但实则不然,这两款车真真是出自富士康的手笔。
2020年,富士康与裕隆集团成立合资公司鸿华先进,其中富士康持股51%,享有绝对的控股权,Model B与Model V就是由该公司推出并打造。
代工苹果手机的富士康要造车,听起来有些喜感,但富士康自己却很认真。
多年前,富士康创始人兼前董事长郭台铭曾在内部会议上表示:“苹果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的iPhone,我们既然能造iPhone,为什么就不能造电动车?”
从2005年收购台湾安泰电业算起,富士康布局汽车领域,满打满算已有17年时间,期间内部经过3次造车的浪潮,最终富士康还是自己造起了车。
今年5月,富士康现任董事长刘扬伟提出目标,到2025年富士康电动汽车全球市占率达到5%、电动车产业营收规模达到一兆元、出货量为每年50-75万台。
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只是在如今造车新势力浪潮迭起,电动汽车竞争更加残酷的世界里,电子行业的代工大王富士康的造车梦,真的能如愿吗?
“碰瓷”特斯拉
从去年10月18日的年度科技日算起,一年的时间里,富士康已经发布了共5款车型:
家庭用的SUV车型Model C、豪华轿车Model E、电动大巴车Model T以及已经预告发布的Model B与Model V。
其中Model T已经于今年3月交付给高雄客运并投入运营,Model C预计10月开启预定,明年交车。
这样的上新速度,比造车新势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小米看了只怕会汗颜。
如今富士康预告发布的Model B是一款定位纯电动的两厢汽车,内饰与价格尚未公布,但从续航能做到500公里的配置来看,价格应该要比定价20多万元的、续航超过700公里的ModelC要低一些。
从外部来看,Model B前脸采用时下流行的贯穿式设计,不过车头的灯条并非完全连通,在中央被可点亮的品牌LOGO隔断。车尾也是贯穿式的风格,其LED尾灯可以展示出特定图案,比如前方有行人通过。
不过从侧面看,Model B被吐槽很像大众的ID3,再加上它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特斯拉,也难怪这款车一经发布就遭到广大网友吐槽。
不过富士康车型的系列碰瓷之举,恐怕也是富士康队友裕隆集团带过来的“老传承”。
提起裕隆集团,大多人都感到很陌生,但若提起纳智捷,想必会生出几分熟悉——毕竟该款车在鼎盛之时,周杰伦为它带过言,2015年的成都车展上还为它站过台。
当初周杰伦一句“我们不必低调,华人有华人的骄傲。我是周杰伦,这是纳智捷”,在大江南北引起了不少的关注,2015-2017年,纳智捷的年销量都在1.5万台以上。
纳智捷红极一时的同时,也被广大网友吐槽,纳智捷的车标,长得实在是像日产的豪华车雷克萨斯。
当时的雷克萨斯,被中国新中产阶级奉若瑰宝,他们几乎是用双手捧着给丰田章男送钱,排着队也要抢这款车。
不知道特斯拉看到做何感想,有网友替特斯拉抱不平,当时怎么没把Model系列字母车标全部注册下来呢?
不过特斯拉被模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此前,马斯克曾经聘请菲斯克为特斯拉的汽车设计造型,但菲斯克当时拿出来的方案平庸臃肿,令人大跌眼镜。
但在其离开后没多久,却创立了菲斯克汽车,并推出全球第一辆插电式电动跑车Fisker Karma,这时特斯拉的员工才惊觉,菲斯克将最好的设计留给了自己。
马斯克曾在2008年对菲斯克提出法律诉讼,但最终输掉了这场官司。不过没过多久,Fisker 破产,卖给了中国的万向集团,但菲斯克保留了商标权。
说来也是巧合,借助商标再度出山的Fisker ,后来也成为了富士康的客户。
不过还在造车起步阶段的富士康,想要借助当红车企的流量也能理解,自己在造车领域没啥品牌积累,起个全新的名字没有关注,若是叫富士康电动汽车,知名度是有了,恐怕也没多少人会买账,想一想董明珠造的格力手机就知道了,怎么听怎么别扭。
第二个比亚迪?
富士康的车,是一款接一款的推出来了,而且其中的“含富量”很高,尤其是核心零部件,并非靠他人代工。
虽然Model B详细参数尚未可知,但今年上半年,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曾透露,在电动车关键模组及零组件方面,电芯是与国际大厂合作,但模组自制。
富士康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布局可追溯至十多年前,鸿海旗下的台湾锂科科技公司与上海电气集团、北汽集团有过合作,共同开发过车用动力锂电池。
今年6月,富士康中国台湾高雄的新工厂破土动工,用以生产电池模组,刘扬伟透露,这是今年电动车重点发展的项目,预计将在2024年一季度试产。
同时富士康也在补足自己在电芯研发生产方面的短板。今年9月富士康宣布与Indika Energy在印尼成立合资企业,致力于开发车载磷酸铁锂电池及生产电动汽车。
同时富士康正致力于研发固态电池,宣布将于2024年实现商业化应用。固态电池被业内视为继锂电池之后下一代电池,富士康在动力电池领域的超前的布局,看来也是想分到一杯大羹。
与此同时,富士康也在自动驾驶领域施展拳脚。
毕竟现阶段的自动驾驶技术,几乎已经成为电动汽车的标配,现在就连造低价神车的五菱,也在与大疆合作研发自动驾驶技术。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L2级自动驾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渗透率超过了30%。
从去年富士康的科技日现场来看,富士康的车型也将装载来自合作方Mobile Drive 配备的自动驾驶功能。
Mobile Drive是富士康在自动驾驶领域深入合作的伙伴,去年5月,富士康和车企 Stellantis决定,联合向 Mobile Drive 注资,比例各为 50%,而富士康旗下的鸿海全资智能驾驶技术公司富智捷也由此逐渐融入Mibile Drive之中。
此外,富士康还涉足汽车芯片领域,去年6月,富士康入股马来西亚科技公司DNeX,间接拥有8英寸芯片工厂;同年8月,富士康收购宏旺电子6英寸晶圆厂。今年5月,富士康再传出布局芯片的消息,其将与DNeX合资在马来西亚建造和运营一座12英寸芯片工厂。
目前来看,富士康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涵盖了动力电池、电机、芯片、车联网、雷达等多个领域,涉足全球多个国家,几乎已经拥有造车所需要的全部东西。
看这个架势,富士康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是朝着比亚迪的方向迈进,不仅要造车,还要深入到产业链的上下游。
富士康给谁造车?
尽管富士康造车很努力,但实际情况却颇有些尴尬。
一方面,富士康努力造车不是为了卖车,而是为了谋求代工。
比如与美国初创企业Fisker 签署合作协议,两者将合作打造电动车PEAR,预计到2024年量产,年产能25万辆;最近,富士康又与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INDIEV签订协议,为其第一款量产车制造原型车。
甚至,富士康还帮加州的Monarch Tractor代工造起了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电动拖拉机,预计2023年一季度开始全面投产。
但富士康在电动汽车领域并不想只充当代工的角色,它想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安卓系统。
由此,富士康推出了模块化纯电动平台MIH联盟。基于该平台,主机厂可自主选择SUV、轿车等底盘设计,并根据主机厂的意愿选择车轮的距离、电池大小、自动驾驶等定制化方案,其中一些组件未来可以进行OTA。
这可类比手机的安卓系统,在安卓系统提供一个底层架构之后,其它厂商基于这个架构来开发个性化功能。而借助富士康推出的MIH平台,车企只要出品牌,设计等,剩下的万事都可有富士康代劳。
因此,富士康虽然接连推出了5款车,但到现在为止,也未曾宣布要进入到C端市场中。在去年的科技日一口气发布三款车型时,富士康表示,这些都是参考原型车,也就是说只是提供给品牌客户作为制造参考,可以在富士康提供的样车基础上做定制或者改变。
不过MIH联盟的合作伙伴已超过2000家,但用到该联盟平台的车企却寥寥可数,目前来看,只有富士康自己推出的Foxtron品牌Model系列车型采用的是MIH平台,以及上述提及的,还处于初创阶段的Fisker,或将采用该平台。
出现这种情况也不难理解,因为富士康关于MIH联盟的构想并不容易实现,一方面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到这个阶段,在市场上存活下来的电动车企都具有一定的实力,他们更愿意自己研究车型的平台架构,而非将核心命脉假手他人。
而扶持弱势的车企,则是前途难料。此前,富士康曾为国内的拜腾汽车输血,希望借此打开中国市场,但可惜拜腾汽车折戟,该公司前后耗费80多亿元连一辆车都没造出来,富士康在国内拓展汽车客户,可以说是,寸步唯艰。
而且,国内传统车企吉利与比亚迪也想做汽车界的安卓。
吉利与比亚迪耗费巨资分别推出了SEA浩瀚平台、e3.0平台,已经算的上是业内顶尖的水平,而且两者也宣称也对外开放,是比富士康更有力的对手。
但这或许也是富士康在今年接连接连推出Model E与Model V的重要原因——提供更丰富的选择,覆盖更多的潜在客户。
或许富士康也在考虑放手一搏,参与到C端用户的市场中,成为众多新能源车企的对手。
但这毫无疑问是一条更加难走的路,因为如今电动汽车C端市场的竞争太激烈,尤其在比亚迪全面崛起和特斯拉降价预期的大背景下,造车新势力步履维艰。
往后看,电动车的市场竞争已经从产品延伸到供应链的全方位比拼,富士康造车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还需要市场和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