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方向,然后做项目、找钱,公司建立之初如此,现在也一样。要说简单,就这么简单,要说难,有时候做起来是真难。”对公司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会学有着自己的解读。
作为国内第一家以太阳能发电为主、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为辅的上市公司,2009年成立至今,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光伏产业从起步发展到领跑全球的变化。在张会学看来,对太阳能这一清洁能源的坚定信念与信心是公司长足发展的根基所在。
抓住机遇期稳扎稳打
“1万千瓦装机的项目,现在是不是觉得小到不值一提了?2009年,我们做的第一个光伏发电项目在宁夏石嘴山,装机就是1万千瓦。在当时,那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张会学告诉记者,彼时,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虽已涉足风电领域,但在光伏发电方面尚无具体项目,中节能集团旗下也没有成立专门的太阳能公司。“但基于风电子公司的运行效果,集团坚定看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所以几乎是义无反顾地进入了光伏发电。”
2009年,也是国家对光伏产业启动政策支持的关键年份。“金太阳”示范工程、特许权招标等相应补贴政策相继出台。“政府层面希望通过培育国内市场来支持中国光伏企业发展,而作为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光伏发电这一重要的清洁能源与集团主业非常契合。集团看到光伏市场的未来发展机遇,决定成立中节能太阳能公司,重点开拓光伏市场。”
切中了行业发展的机遇窗口期,认准了光伏发电的未来前景,中节能太阳能公司便开始进一步稳扎稳打。
“首要任务就是要厘清主业。”张会学表示,公司始终坚持光伏电站和光伏制造两项主营业务,稳健发展光伏电站和光伏制造规模。“一方面,电站端可以有效支撑制造端的市场。另一方面,光伏制造业务能够为电站提供重要的组件产品,保证产品供应和质量。同时,我们能够了解到制造业的先进技术方向、成本水平等信息,在电站投资的过程中,无论是招标还是谈判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并不想做制造业的领头羊,这样的布局只是希望前后端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支撑。事实上,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张会学认为,进入资本市场获取发展资金也是中节能太阳能公司能够顺利开展后续业务的关键所在。2015年,太阳能科技公司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2016年,经深圳证券交易所核准,上市公司证券简称由原来的“桐君阁”变更为“太阳能”,并发行新股进行募集资金。“在2016年上半年,我们就顺利拿到了约47亿元资金,这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就奠定了基础。”
经历成长期发展壮大
如今,从西北地区的戈壁到东南沿海的滩涂,从“农光互补”到屋顶电站,中节能太阳能公司旗下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已超过700万千瓦。历经行业发展的“阵痛”和“寒冬”,中节能太阳能公司在成长期收获颇丰。
涉足了各种类型的电站后,张会学对于光伏电站的投资开发也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公司对于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历程其实反映的正是中国光伏的发展历程。最初,大家认为西部地区光照资源好、土地充裕,在西北进行了大规模的光伏开发。但随着消纳问题的凸显,开发步伐开始转向中东部地区,不但贴近负荷中心,而且很多地区还有地方性补贴,开发企业一样能够拿到不错的收益。中东部土地不如西北充裕,所以大家开始想办法,才有了农光互补、渔光一体、滩涂光伏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具体到不同项目,张会学表示,由于各类电站的政策要求不同,对应的用地政策、建设标准及用地费用均不相同。“普通集中式地面电站更多考虑的是电站整体的发电效益,土地性质为未利用地,相关税费成本较低。农(渔)业光伏、滩涂光伏则需根据土地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农(渔)业设施,除了光伏系统以外,还需额外考虑‘光伏+’的部分。屋顶电站则主要是面向工商业用电客户,除了屋顶产权以外,更多考虑的是电量消纳和电费结算的风险。”
对于未来的发展空间,张会学认为,一方面,“二次西进”的脚步已经开启,正值火热。“根据相关的国家政策,后续光伏电站将主要以大型基地项目为主,规划用地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主,采煤沉陷区为辅。规划地区在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这些地区土地资源都比较丰富,关键在于规划好配套输电通道和储能的建设。”另一方面,在中东部地区,土地的综合利用仍有空间。“无论是农光互补,还是建筑光伏,都能够继续支撑一定体量的开发规模。”此外,针对不同省份的实际情况,海上项目、矿山治理等方面也将为光伏开发打开新的思路。
放眼挑战期积极储备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发布,中节能太阳能公司对于光伏行业的发展前景愈加确信。“信心,过去一直有,现在更坚定。”
同时,伴随行业变革和公司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跨领域新业务也开始成为中节能太阳能公司面临的新挑战。“比如现在公司开发的光伏电站在部分地区都需要配比一部分储能,储能业务已经成为光伏电站的重要组成。”
张会学表示,从政策层面而言,今年以来,《“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等宏观政策相继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储能的市场定位,提出建立完善相关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和运行机制,提升新型储能利用水平等。就技术层面而言,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有力支撑。“电源侧储能能够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送;电网侧新型储能能够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增强电网薄弱区域供电保障能力;用户侧的新型储能能够支撑分布式供能系统建设,提升用户灵活调节能力。”从市场层面来看,“新能源+储能”、常规火电配置储能、智能微电网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商业模式逐步拓展。《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更是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的装机容量要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张会学透露,目前,公司对各种新型储能技术,如全钒液流、钠离子等储能技术都保持跟踪和研究。“光储融合,是趋势,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