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寒冷的秋天。
身处欧洲、俄罗斯的车企,在亏损缺粮的情况下,都在正盘算着如何跑路。
前不久,日产以1欧元(人民币7.2元)的价格,出售俄罗斯业务,转售给俄罗斯汽车引擎中央科学研究所。
几乎同一时间,丰田汽车宣布将结束俄罗斯圣彼得堡工厂的生产业务,随后大众汽车也表示,正考虑出售其在俄罗斯的卡卢加(Kaluga)工厂。
隔壁的欧洲也没好到哪去,作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源地,已经拥有数百年造车历史的欧洲,却遭到了老牌车企们的集体出逃。
今年欧洲爆发了史上最严重能源危机,天然气的短缺加涨价,直接影响欧洲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行业研究机构报告显示,欧洲能源危机会直接导致汽车工厂停产。
据超电实验室不完全统计,超过20家跨国车企将暂停在俄罗斯的销售业务。而欧洲汽车制造业也遭遇重创,宝马MINI就把电动车产线迁至中国。
经历“缺芯短电”的汽车行业并没有迎来全球化大发展,反而在世界紧张局势的裹挟之下,遭遇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车企撤离俄罗斯
今年2月俄乌冲突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陆续有多家车企宣布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
3月2日,宝马汽车宣布暂停向俄罗斯出口汽车,并停止与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一个合作伙伴组装汽车。而乌克兰一些供应商工厂的关闭所导致的供应链中断,也将冲击部分宝马工厂的生产。
在宝马宣布暂停俄罗斯出口后,奔驰紧随其后,3月初梅赛德斯-奔驰的发言人表示,将停止在俄罗斯莫斯科地区生产汽车,并停止向俄罗斯运输车辆。
3月3日,大众集团发表声明称,将停止其在俄罗斯的业务。包括暂停在俄罗斯卡卢加(Kaluga)和下诺夫哥罗德工厂生产,同时停止对俄罗斯的汽车出口,工厂的复工时间则待定。
此前大众已在卡卢加工厂投资超过10亿欧元,拥有4200名员工,2006年至2021年间,大众在俄罗斯共投资了20.6亿欧元(149亿人民币)。
如今大众又被爆出正在考虑出售俄罗斯卡卢加的工厂,该工厂继今年三月份宣布停产后,便一直没有复工。有知情人士表示,随着局势不断升级,大众方面认为在卡卢加工厂恢复生产无望。
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已经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退出俄罗斯市场是唯一的选择。知情人士表示,“大众有明确的意愿完全退出俄罗斯市场”。
雷诺汽车公司已同意将把雷诺俄罗斯公司的全部股权出售给莫斯科市政府,并将所持AvtoVAZ的67.69%股权出售给俄罗斯政府支持的汽车研发中心NAMI。
俄罗斯是雷诺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就在退出俄罗斯后,雷诺上半年销量下滑近30%,全球销量刚过一百万辆。
自雷诺后,日产以象征性的1欧元甩卖了俄罗斯业务,转让给了俄罗斯政府支持的汽车研发中心NAMI,据悉,日产此举损失高达1000亿日元。这也是继雷诺后,又一家以高昂代价退出俄罗斯市场的国际汽车制造商。
除了雷诺和日产,马自达自达也在考虑退出俄罗斯市场,毕竟及时止损才是聪明的车企该做的。
因俄乌战争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马自达方面表示运营已经越来越困难,目前马自达在俄罗斯的制造工厂已经停产,正在考虑退出俄罗斯市场。不过就销售和售后问题,马自达还未做出决定。
车企离开俄罗斯的背后,是当地汽车市场的剧烈动荡。
2021年俄罗斯汽车全年累计销量同比增长4.3%至166.7万辆,进入2022年后,汽车销量则开始连续暴跌,9月俄罗斯汽车销量为46698辆,前三季度累计销量同比下滑59.8%至50.66万辆。
欧洲汽车产业链外迁
相比俄罗斯,欧洲在能源寒冬的阴霾之下,汽车产业更是苟延残喘。
新冠疫情、供应链中断,能源危机,每一件都足以扰乱汽车行业秩序,维持高端工业化水平需要能源和资金,其重要程度远不及活下去。
因为能源危机,国内保暖设备开始在欧洲爆火,欧洲人民开始想方设法捱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7月20日,欧盟委员会推出“欧洲天然气需求缩减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各成员国要在8月到明年3月至少减少15%的天然气用量,地方政府应该将天然气分配给居民、医院等重要部门。
换句话说,工业要为民用让路。
目前欧洲最大钢厂安塞乐米塔尔因高能源价格实施选择小时制停产电弧炉,锌冶炼企业Nyrstar在9月初关闭了荷兰锌冶炼厂,也是在9月,铝业巨头挪威海德鲁关闭了斯洛伐克的一家铝冶炼厂。
这些制造业没有在新冠疫情中倒下,反而在能源危机下停摆。
而对于汽车行业这种重工业而言,遭遇的打击更是巨大。
在汽车行业供应链中,需要使用大量的能源,比如金属焊接和压铸成型,有汽车机构发布报告称,欧洲汽车能源成本已从能源危机前的每辆50欧元上涨至687-773欧元。
在这个背景下,大众汽车发出警告,如果能源成本一直高居不下,大众汽车极大可能会将生产转移到其它地方。
据估算,欧洲能源危机将导致其汽车季度产量减少30%-40%,也就是说每季度减产275-300万辆。
已经有企业开始了外迁动作,最近英国媒体爆料,宝马集团将在明年结束后停止在英国生产电动MINI,并预计明年年底前将该生产线转移到中国。
主要原因在于,MINI的牛津工厂没有为电动汽车做好准备,而作为宝马与长城合资项目的一部分,下一代纯电车型Mini Aceman将改在中国江苏的张家港工厂生产。
宝马虽然否认完全转移生产线的说法,但按一款车型平均产品寿命7年计算,牛津工厂预计到2030年以前都不会重新生产电动车型。
近期,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对超过100家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进行的调查,22%的受访公司表示希望将投资转移到国外,只有3%的公司打算增加对德国的投资。
一直以来,德国制造闻名全球,靠的不只是工匠精神,还有俄罗斯廉价的天然气。
如今在“断气”的背景下,汽车行业不得不断尾求生。
市值猛跌,KPI难以完成
营业遭遇困难,欧洲车企在市场和资本端同样不容乐观。
大众集团目前市值约724.5亿美元,年内跌幅47.52%;梅赛德斯-奔驰的市值560.3亿美元,跌幅45.99%;宝马集团市值479.1亿美元,跌幅28.13%。
最近刚上市的保时捷也经历小幅度的下跌,市值775亿美元,距离最高点跌幅5.2%。来自意大利的超跑法拉利市值同样经历了缩水,报329.7亿美元,跌幅19.51%。
宝马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销量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宝马品牌全球共售出517,689辆新车(不含MINI和劳斯莱斯),同比下降1.4%。
今年上半年,梅赛德斯-奔驰全球共计交付超过98.52万辆新车,同比跌幅15%,第三季度情况略有好转,今年第三季度奔驰的全球销量总计51.78万辆,同比增幅达21%。
来自北欧瑞典的高端纯电汽车品牌极星汽车,2021年的全球销量为仅为2.9万辆。今年第三季度,极星全球销量9215辆,前三季度累计销量为3.04万辆,平均单季度一万辆左右。
市值暴跌,销量下滑,车企们当然也不能干着急啥也不做,止损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员。
英国一家电动车汽车初创公司Arrive计划对公司业务进行重组,而重组的第一步就是削减了30%的员工人数,Arrive表示,削减开支是为了应对“具有挑战性”的经济环境,以帮助公司实现生产目标。
新势力们裁员像左手牵右手一样简单,老牌车企们的这一流程自然也是驾轻就熟。
比如前大众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Diess),为了帮助大众开源节流,曾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3万人,其中大众本部德国就有2.3万人,此举帮大众节省了37亿欧元的开支。
9月第一个周刚结束,梅赛德斯-奔驰表示将对其位于巴西圣保罗州的卡车和巴士底盘工厂进行重组。而这一过程中将会有3600名员工被裁,并以此来应对生产所面临的压力。
宝马在今年3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组织调整决定,目标是到2022年底,实现超过120亿欧元的成本优化。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裁员,宝马计划到2022年裁员5000-6000人,占总员工的17.6%,裁员地点主要是在德国慕尼黑总部,具体裁员计划将于12月公布。
风暴中寻找希望
冲突加剧,能源危机来袭,销量KPI压力剧增,市值一跌再跌,再不做点啥,家底再厚也要消耗没了。
而在欧洲、俄罗斯之外,中国和美国成为绝佳的避风港。
今年6月,大众先是在其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的工厂启动了一个电池实验室,预计到2027年将在北美总共投资71亿美元。
10月份,宝马集团宣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进行新一轮电动汽车的投资。而梅赛德斯-奔驰早在今年3月,就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开设了新的电池工厂。
前不久,大众则斥资24亿欧元(约人民币168亿),与中国智能计算平台提供商地平线,共同成立一家聚焦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开发的新公司。
而奥迪在国内的动作更是大手笔,今年6月底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吉林长春市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超300亿元人民币,规划年产能15万辆,预计2024年底建成投产。这也是奥迪在中国首个生产纯电动车型的工厂。
而宝马更是因电动MINI生产线从英国迁移到中国受到了大量关注。
不只欧洲本土车企出逃,日韩车企业也逐渐开始逃离欧洲。英国作为欧洲汽车消费市场最为活跃的国家,还是欧洲汽车重要的生产基地。汇集了丰田、本田、宝马、日产、福特等一众车企。
公开数据显示,英国目前共拥有36座整车工厂,日系车企本田、日产、丰田的英国工厂拥有三家公司在欧洲一半的产量。
其中丰田在英国制造的车辆,有90%的产品从英国出口,而这其中又有75%的产品销往欧洲各国。今年3月底的时候丰田方面曾表示,受疫情和多方影响计划关闭包括英国在内,欧洲所有的工厂。
近日另一家连月“销量为零”、业务难以为继,考虑出售俄罗斯工厂的现代汽车,本月将在美国动工建设一座投资55亿美元的电动汽车和电池工厂。
这些企们,都开始在夹缝中中寻找希望,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是他们不能错过的一大选择。其实这同样映射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欧洲的汽车工业正在加速向东方转移,不论有没有大环境的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世界汽车工业的中心,在欧洲、美国以及日本这些汽车强国来回转移,欧洲也是毫无争议的汽车发源地。
眼下,汽车产业在电气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不可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经历十年的狂飙突进后,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而且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拥有巨大的优势。
这些老牌跨国车企自然明白这个道理,该怎么做,他们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