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发生以来,美国、欧盟与英国一道对俄罗斯施加多轮制裁,但其反噬效应令不少欧洲国家处境窘迫:能源供应紧张、电力和天然气价格大幅飙升、通胀高烧不退,民众不堪重负。
为从能源危机中脱困,英国、德国、法国等多个曾大力呼吁放弃煤炭、倡导环保的欧洲国家,相继宣布重开煤电厂或采取措施支持化石能源项目。这给全球脱碳进程蒙上了一层浓浓的阴影,同时也给迫在眉睫的气候治理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
英国原本承诺在2024年前比预期提前一年关闭其所有煤厂的大门,现在却要求能源公司提高煤炭产量,以避免冬季停电。英格兰中部诺丁汉郡一座燃煤发电站的关闭也将推迟,其他几座发电站将待命,以便在需要时向国家电网提供更多电力。
今年夏季,德国两家已经关停的煤电厂被重启。秋季,法国也正式激活了半年前才刚刚关停的煤电厂。接着是荷兰、奥地利……
英国能源智库“未烧尽的煤”研究估计,欧洲多国“重启”煤电将导致额外燃烧煤炭1300万吨,而这些煤炭的燃烧可增加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相当于英国和印尼年度碳排放量的总和。
英国著名的能源问题智库牛津能源研究所近日发布了题为《欧洲的基础设施和供应危机》的研究报告。报告主要通过供应和需求模型的计算预测了欧洲今年冬天的情况。
报告指出,欧洲今冬的能源储备大体达到了90%左右的水平,因此无论今年是寒冬还是暖冬(能源消耗量差距在10%以上),欧洲应该可以扛过这个冬天。但是欧洲能源危机的真正挑战是明年冬天怎么办?继续“开倒车”,还是继续被“敲竹杠”当“冤大头”?
应该说,能源危机的出现暴露了欧洲能源保障体系自身的缺陷。首先,欧洲自身能源禀赋相对匮乏,能源供应对外依赖度较高。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化石燃料中石油、天然气和固体燃料分别占欧盟总体可用能源的34.5%、23.7%和10.2%(总共占比近70%);欧盟对外能源依赖率为57.5%。因此,欧洲能源保障体系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能源出口国的条件限制,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就是极端天气、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后果。
第二,欧洲能源转型步子迈得大,传统化石能源退出过早,存在“激进脱碳”的现象,导致能源结构不均衡和能源供给不稳定。虽然2020年欧洲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38%,首次超过化石燃料的发电量,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同时受到季节和极端天气的双重约束,这使得可再生能源渗透率增加的同时稳定性减弱。此外,传统化石燃料对外依赖度较高,从而进一步限制了能源供应渠道的多样性和弹性。
实际上在刚过去的10月份,欧洲国家购买的很多液化天然气集中到货,但是因为港口液化天然气装卸设备有限,大量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只能先在海上漂着,没法卸货。这也说明了欧洲能源基础设施弹性严重不足。
然而,美欧对俄实施的一系列制裁,逐渐演变成全球能源博弈战,化石能源再次成为未来关注的焦点。未来20年是继续依赖油气,还是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转变?
对于欧洲而言,这个冬天注定难熬。但对于全球气候治理而言,“开倒车”的危险却近在眼前,让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