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能源赛道竞争激烈
小米新品发布会刚刚结束,雷军就悄然现身了上海车展。
雷军照旧是西装、白衬衫配牛仔裤、运动鞋,十年不变的装扮风格,休闲低调,但被同行人员簇拥着的“雷布斯”,不改网红体质,依旧惹人注目。
这是本次上海车展的第二天,相比第一天的热闹,现场气氛相对冷静。但雷军的到来,为车企展台的工作人员和在场的媒体人们带来了新的话题。毕竟小米汽车还没有出现在这一届车展上,前一天晚上还忙着小米发布会的雷军突然到来,出乎所有人意料
据统计,他一路造访了小鹏、极氪、蔚来、高合、智己、飞凡和深蓝等9家国产车企的展台,亲自市场调研的心思昭然若揭。
其中雷军停留的最久的展台,当属小鹏汽车。作为小鹏的股东之一,雷军对小鹏的新款G6车型颇感兴趣,落座展车后排体验,并倾听工程师为之讲解。
随着雷军现身,现场一度成为了车企大佬的聚会。小鹏汽车总裁王凤英、极氪汽车CEO安聪慧、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高合汽车创始人丁磊,都与之一会。雷军在圈子内的好人缘可见一斑:虽然未来将是竞争对手,但当下依然和气融融。
而后他又造访了兰博基尼和劳斯莱斯的展台。这一次车展上,老牌豪车品牌劳斯莱斯放出了自家首款纯电车型,雷军也显露出了十足兴趣,拿着新发布的小米13 Ultra主动拍照。
一套流程走下来,雷军收获了满满的曝光量,无论是新品手机还是未完成的小米汽车,都产生了十足话题度。网红雷布斯把营销这门学问,玩转得淋漓尽致。
抛开噱头不谈,小米造车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局面?
这一届上海车展,有媒体甚至写出了“燃油车的最后一届车展”的标题。时代洪流下,新能源已成市场主流。2023年的上海车展亮相百余款新车中,有约七成为新能源车。参展1000家的车企中,新能源车企占比超80%。
宝马奥迪这样的传统车企巨头,把自家的电动汽车拉出来作为最大卖点参展,展示了大象转身的决心和魄力。
二、小米造车的机会
雷军宣布小米造车时,卡在了一个颇为尴尬的时刻。
2021年3月,雷军宣布:“我决定亲自带队,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深知做出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这个时候,风口依旧,押宝新能源汽车肯定不算一手昏招;但行业已经跑出许多家新能源新贵,而传统巨头也开始转身布局,市场厮杀激烈。
根据财报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小米围绕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投入31亿元,占据小米集团研发开支的近两成份额。另有数据指出,小米汽车目前已申请涉及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充电装置以及动力系统等方面等400余项专利。
按照小米官宣的时间表,2024年小米汽车将实现量产。
随着行业日渐成熟,曾经的造车壁垒正在被技术进步的速度、供应链成熟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的力量逐步拆解。
把车造出来,不再是一件难事。只要有一定量的资金支持,各家大厂都有经验丰富的从供应链管理、三电系统到智能驾驶,大把的人才正待价而沽。
连名声扫地的贾跃亭,眼看着都快把法拉第未来的第一款车型带入市场,
把车卖出去,才是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的主要故事。
例如恒大许家印寄予厚望的恒驰汽车,造出来却卖不动,反映出市场已然趋于理性。过去一年,倒下的新能源车企不绝如缕,从李一男的自游家,到资金断绝、产能停工的威马,还有更不见经传的天吉汽车、爱驰汽车,这条赛道的竞争压力显露无疑。
无一例外地,这些车企都是有能力造车却没有竞争力卖车,这才导致现金流吃紧、投资人止损。
但对于产品力出众的几家来说,时代的红利正在奖赏优胜者:
特立独行的特斯拉甚至没有参加这届上海车展。凭借老板马斯克的话题度和强大的品牌效益,人称价格屠夫的特斯拉并不愁卖。
另一个稳坐钓鱼台的玩家,是王传福的比亚迪。随着去年销量突破百万,超越特斯拉问鼎新能源销冠,比亚迪在新能源行业就一路攻城略地,势不可挡。
电池技术储备加上规模化效应,比亚迪获得了更高的成本优势,能够在不同价格区间推出相应产品。今年曝光的百万级新车则彰显比亚迪“赢者通吃”的野心:囊括全价位车系。
群雄并起,雷军也许“压力山大”。有知情人士透露,小米内部讨论了两种定价方案:一款在26至30万元区间;一款则定价在35万元以上,分别对标Model 3、比亚迪海豹和蔚来ET5等车型。
而此前曝光的小米代号Modena的车型,根据设计稿和谍照,可以看出定位中型溜背式轿车,跟随了主流纯电轿车的设计思路。有消息称,小米新车入门款基于400V平台,搭载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高配版选择与宁德合作,启用麒麟电池。
而激光雷达、智能座舱芯片等核心配件,传闻小米都选择了行业顶尖大厂:高通、英伟达等的顶级配置。产品力方面,雷军将把小米堆料的传统带回了造车领域,也尽力在价格上寻找可压缩的空间。
但目前而言,小米汽车对于这个未出世的新品保持着高度信息封锁,最终外观和配置情况,依然处于保密状态。
三、新能源的下半场是卖车
目前来看,小米汽车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方面是基于价格的产品差异化竞争力,一方面考验是渠道的销售能力。
对于小米来说,这两个问题,一直有着答案的草稿。
“新能源汽车比赛才刚开始,我认为小米还有很多机会”
雷军相信小米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小爱团队、手机相机部等人才团队,能够为小米抹平造车领域的短板。有了“小米集团多元融合的科技生态支撑”,小米汽车在打造差异性竞争力、与更多智能设备互联互通上,有着突出优势。
用雷军的话来说:“小米的优势在于电子技术和用户体验上。”
毕竟以蔚来为代表的车企,为了笼络消费者、打造独家生态,已经开始进军智能手机行业证明这条道路的前景得到了业内认可。
这些年重新发力布局线下的小米,对于卖车也一直有着自己的算盘:
隔壁友商华为与车企合作,除了技术上的支持,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华为门店能够作为车企的销售渠道,补充新势力在国内市场广度和深度的不足。
而号称“一亿米粉”的小米,在全国范围内有着3000家“小米之家”。铺开线下渠道,并不会增添太多销售成本,反而能够进一步提升门店价值,补完线下生态。
虽然入局时间偏晚,但造车和卖车两件事上,小米都能够吃到一定的后发红利。
此外,雷军和小米选择了一条最艰难前景也最广阔的路:自己建厂造车。
但由于国内造车许可审批艰难,截至目前,小米还没有真正获得造车资质。这两年来,小米收购宝沃、小米收购北京现代第二工程、小米接受北汽新能源工厂的消息一个接一个传出,却都没有了下文。
但这一点其实不值得担忧。无论是自行申请,还是收购车厂,距离小米的量产时间表,都还有着充裕的准备期。
而国内新能源汽车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和洗牌阶段,大浪淘沙,曾经被视作核心技术、高门槛的电池、芯片、车机等汽车零部件,都有了更多元更成熟的解决方案。
而锂矿石的热潮过去,造车成本也开始趋于稳定在对于后起步的小米汽车来说,造车环境会更加高效。
在前人不断试错后,后来者小米在造车时可以汲取教训,优化方向,少走许多弯路。
而造车这条百年赛道海纳百川,玩家前仆后继。更多的故事,还请拭目以待。